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条件
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条件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现在国内有那些高校开设了泰语专业?课程安排如何?最好给个排名。2.落花生的作者是谁?笔名是什么?著名的作品有什么什么?
3.许地山的散文
现在国内有那些高校开设了泰语专业?课程安排如何?最好给个排名。
北京大学:华山论剑 莫与争锋
院系点击:景色怡人的燕园、古朴厚实的博雅塔、波光荡漾的未名湖、古色古香的建筑、肤色各异的学子,构成了北大海纳百川的特质。北京大学拥有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泰语、菲律宾语等多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是东南亚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最完整的高校。
办学特色:该系设东南亚文化研究所、印尼-马来文化研究所、泰国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主体部分,师资阵容强大。
招考信息:2008年,该校计划招收亚非语言文学研究生16人,包括蒙古语言文化、朝鲜语言文化、泰国语言文化、印尼-马来语言文化、波斯-伊朗语言文化、东南亚文化、古代东方文明7个研究方向,其中就有3个方向为东南亚语言文学类。报考泰国语言文化、印尼-马来语言文化研究方向的考生需考相关国家语言;报考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方向的考试科目为:东南亚历史与现状,缅甸语、越南语、印尼-马来语、泰语、菲律宾语中任选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齐全 外交官“摇篮”
院系点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61年创建了亚非语系,开设了柬埔寨语、老挝语两个专业。随着我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该系先后增设了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等专业方向,且开设的亚非语系的所有专业都设有硕士研究生教育点。
办学特色:该系以为外交、对外经贸、对外文化交流、教育、科研、国家安全、旅游等部门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素质的非通用语人才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使节和参赞。目前在外交部工作的北外校友有1100多人,占全部在职干部的近五分之一,外交部的历任大使、参赞中,有900多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招考信息:2008年,该校暂不招收东南亚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有意报考该校的考生可留意该校近年的招生简章。
广西民族大学:容纳百川 自成一格
院校点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校就开设了泰语、越南语和老挝语等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后该校相继增设了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专业,语言种类逐渐走向齐全。2001年,该校由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教育厅和广西博览局确定为“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
办学特色:该校为研究生打造国内学习和语言对象国学习的双重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研究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类服务工作。该校还建有全国唯一以泰国诗琳通公主名字命名的诗林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
招考信息:2008年该校计划招收越南语言文学、东南亚语言文学两个研究方向共13名研究生。研究生初试除参加政治和英语统考外,越南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需考东南亚历史与现状、综合越南语两门学科,同等学力考生报考需加试越南文学史、越语写作,跨学科报考需加试越南语写作以及翻译考试(外译中);东南亚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需考东南亚历史与现状,基础印尼语、基础泰语、基础老挝语、基础越南语、基础柬埔寨语、基础缅甸语任选一,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均需加试东南亚语种写作以及笔译(外译中)。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历年招收东南亚语言文学研究生较少,面试时格外注重考查考生的外语听说能力和写作(笔试),欲报考该校的考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云南民族大学:小荷尖尖 初显优势
院校点击:云南民族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受地域优势影响,人才培养优势明显。该校于1971年建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学系(2003年建成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泰语和缅甸语两个专业于1993年9月正式招生,越南语专业于1998年正式招生,2003年新增“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2004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办学特色: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开设有多个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的高校,目前该校有从泰国清迈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人文科学大学、缅甸仰光大学等高校聘来的20多位外籍教师,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师资保障。该校还建有“中国-东盟各国语言文化数据库”,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招考信息:2008年,该校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点计划招收4个方向的研究生:泰语、缅甸语、越南语文学研究;泰语、缅甸语、越南语文化研究;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语言研究;汉语与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等语种的翻译。报考上述专业方向的考生除要参加政治理论考试外,还需考英语或泰语或缅甸语或越南语,古、现代汉语,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科目;以同等学力报考泰语、缅甸语、越南语文学、文化研究的考生需加试文学理论、写作;语言研究方向的考生需加试语言学概论、写作两门课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考试科目涉及英语或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等学科。从科目设置可看出,该校对东南亚语言十分重视,想在学习期间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的考生可选择报考该硕士点,以培养较好的语言基础。
两所军校
除了以上4所基地院校外,还有两所院校不容忽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8年计划招收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12人,其中越南语语言文学5人,周边国家安全研究缅甸、印尼各1人。
落花生的作者是谁?笔名是什么?著名的作品有什么什么?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落花生》,《缀网劳蛛》等。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扩展资料:
《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许地山的散文
许地山散文篇一:许地山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许地山
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霸占部分领土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许地山散文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1]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许地山散文选集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许地山书法梵文作品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来自:: 许地山散文 )《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孩子。。祖籍广东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散文篇二:许地山
许地山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生平经历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在古文中“华”同“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霸占部分领土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
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许地山散文选集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爱情婚姻
许地山早年曾结过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台中人,两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赴京途中病逝上海,许地山有多年青时的许地山篇文章怀念她。
周俟松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五四”的队伍中,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第二次见到许地山是在接待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欢迎会上,也只是远远地观望这位活跃的助教,两人真正认识是后来在熊佛西家。熊周两家不远,同在石驸马大街,其时周俟松已考入北师大数学系就读。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很出名,这不仅因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还因他一年四季爱穿黄对襟棉大衫,留长发蓄山羊胡,精于钟鼎文梵文。这个“三怪”才子,给周家的女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俟松说:“多见了几次,感到他学识渊博,感情丰富,逐渐互相爱慕。”婚后许地山谈到两人的缘分曾说:“幸而你没有进燕大,我是不会和学生谈恋爱的。”由此一斑也可见许地山的恋爱婚姻观。
1923年后许地山曾赴美英留学,1927年学成归来,先后执教于燕大、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等京城学府。婚姻之事虽因周家一度反对,最终也水到渠成了。
许地山和周俟松的婚礼,是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举行的。文学馆还收藏着几页周俟松保存下来的当年的日记,在1929年5月1日那一栏中,写着“风和日朗我们于九时行婚礼”。下面另一行字是周俟松1977年6月补注的:“日记之一页上为许地山注字。”许地山很喜欢泰戈尔作品两人的婚礼选在“来今雨轩”举行,是周俟松的建议。因当年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曾在此召开;再说多年来“来今雨轩”一直是各路文人到京的必访之处。
那天参加婚礼的来宾除亲戚外,还有蔡孑民、陈援庵、熊佛西、朱君允、田汉、周作人等。他们的新房在周俟松家二进院,从洞房的后窗可以看到后花园的八角木屋和带有野趣的丁香树、枣树。以后每年五一结婚纪念日,许地山一家都要照一张全家合影。
许地山和周俟松的感情是令人羡慕的。周俟松爱看故事,许地山就专门为妻子翻译了《孟加拉和印度民间故事》。许地山写作时很喜欢和妻子讨论,若写到深夜时分,便有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许地山曾对周俟松说:“泰戈尔是我的知音长者,你是我知音的妻子,我是很幸福的,得一知音可以无恨矣。”两人的共同生活虽然只有12年,却胜似百年。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病逝于香港罗便臣道寓所,只活了49岁。周俟松一直活到90多岁。丈夫身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她始终在默默地做着丈夫未竟的事业,为丈夫编书写文章,倘若许地山九泉有知,该何等地感激、幸福啊。[
主要作品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
许地山散文篇三:许地山先生的主要作品有
许地山先生的主要作品有:《落花生》,《人生空山灵雨》,《道教史》,《许地山散文》。
今天关于“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仰光大学研究生留学”,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