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木日本留学时间_王右木生平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王右木日本留学时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蒋志的人物事件2.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著名校友
蒋志的人物事件
蒋志教授是李白家乡人,在牙牙学语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背诵李白诗,听李白的传说故事。后来又多次游览、瞻仰李白故居和李白读书的大、小匡山。从小就产生了对出生于本乡的伟大诗人李白的崇敬之情。
1980年,他参加了江油李白纪念馆筹建工作,搜集整理了李白故里的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最先对郭沫若的“李白出生中亚碎叶说”提出质疑,并在起草李白纪念馆说明时写上“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但“说明”未被领导通过,因为“李白出生中亚碎叶说”是学术界权威 郭沫若的观点,而且是国家认可的,李白纪念馆只能与权威的观点保持一致。当时蒋志声明:可以在纪念馆“说明”中违心的写“李白出生于碎叶”,不过保留个人意见,写成论文《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向报刊投稿。但当时郭沫若的观点已写进了大、中学的教材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在中苏边界谈中,在我国对苏照会中,都引用了郭沫若的观点,论证“中亚一带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伟大诗人李白就出生于碎叶”。李白出生地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已牵涉到政治问题。否定郭沫若的观点就是向权威挑战,而且还是对于外交照会的修正。论文被多家报刊退回,几经周折,一直到1982年10月才在《四川大学学报丛刊》上发表了《李白生于四川江油》,同时,在江油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李白术研讨会上,蒋志的论文虽未准印发,但他口头阐述了李白出生于江油的观点。由于根据的史料充足,论证有力,不能不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重视,就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术界对李白出生地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此后关于李白出生地出现了六种观点。蒋志力排众议,先后写了《李白生于蜀》、《李白出生地诸说质疑》、《再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等系列论文,在《四川大学学报》和《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上刊登和转载。在多次全国和国际李白研讨会上宣读。李白出生于蜀的观点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学者的支持。终于为我国中学教材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采用。
1985年,绵阳师专建立李白研究室,蒋志 即是该室核心成员。后来研究室成员减少到2人,既无编制又无经费,但无论如何困难, 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李白研究。对李白的生平、家世、李白蜀中的诗作、交游、李白与地域文化之关系、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作了独创性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对李白的家世问题,他提出了家庭出身寒微,其父是文学修养很高的隐士,对李白出身于异族富商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在国际学术研究会上,曾当面与日本权威的汉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松浦友久辩论,驳斥其“李白出身异族”说,并发表论文《李白家庭出身考异》、《李白之父考异》、《李白异族说质疑》等,刊登于中文核心刊物《西南师大学报》以及《中国李白研究》,并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程采访了蒋志教授,他阐述了自己的李白出生地和家世的观点,驳斥了出身于异族富商的观点,这一专题采访通过电视向全世界播放。
蒋志教授的李白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不仅从文学、史学的角度研究李白,而且从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旅游学等多种角度研究李白及其诗歌,他是最早提出“李白文化”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最先对李白文化的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他在李白研究中,重视古为今用,对于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发表了《李白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与大自然---兼论李白诗歌与环境文化》、《开发李白旅游资源》《略论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等系列论文。这些都是开拓性的研究,对学术界影响较大。其论文多次在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在中文核刊物上发表,在《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上全文转载。专著《李白蜀中论考》在几次国际学术会上交流, 在“中国李白网” 上推荐,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好评。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子龙教授在四川李白研究中心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蒋志及李白研究室“取得了开拓性的权威性的无可取代的成果, 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绵阳师专升为本科后, 在原李白研究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李白研究中心, 现在是该中心的骨干研究力量、学术委员会委员。目前正在进行四川李白研究中心的《李白与地域文化》、《李白年谱汇笺》、《李白与四川资料汇编》等课题的研究。 蒋志教授在中学工作时期,注意用乡土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也喜爱向报刊投稿,因而在1965年,被邀请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 因此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但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他很喜欢屈原的名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革”后,在坚持教学工作的同时,继续从事地方史的调查研究工作。
蒋志教授从1978年开始,对出生于江油武都镇的革命先烈王右木的事迹进行调查。王右木是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的创建者、四川无产阶级革命的奠基人。但是王右木早在1924年就牺牲了,王右木在武都的家“文革”中被抄, 在家乡的唯一幸存的女儿王松英被打成“地主分子”,扫地出门,赶下农村。在烈士故居找不到支字片纸的资料。他只得从零开始,经很多周折,到农村找到了王松英,又帮助王松英找政府落实“烈属”政策,揭去了“地主分子”帽子,迁回王右木故居。从此,王松英积极配合他调查王右木的事迹。根据王松英提供的线索,去成都找到了王右木的学生张秀熟、刘兰畦、肖崇素以及王右木留日同学刘刚甫;又到重庆访问到了王右木创办的马克思读书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吴汝柏、王右木的学生杜钢百;到沪州、赤水考察了王右木牺牲地点。后来又去武汉,从王右木的侄孙处征集到了王右木的几张留学日本照片和“全家福”照片。最后到杭州见到了王右木唯一的几子王浴生。当时他访问的这些与王右木直接接触过的人,不久都因年高而去世,若不是蒋志抢救资料及时,王右木的历史会成一团谜雾。他除了走访当事人,还钻到成都市档案馆去“大海捞针”,找到了唯一的一张王右木办的《人声》报创刊号,又到四川省党史办找到了王右木给党中央、团中央写的信件的复制件。占有了以上这些资料后,蒋志才完成了《四川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王右木》一书的初稿,1987年,王右木100周年诞辰时,该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右木纪念馆也在这一年在江油武都镇开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蒋志教授在绵阳师专长期担任地方史教学, 该课无现成的教材, 白手起家,实地考察, 查阅史志资料, 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写了《绵阳历史》(中学乡土教材)、《绵阳史稿》、《绵阳简史》等专著, 发表地方史方面的论文、考察报告一百余 篇。《绵阳历史》作为各中学历史乡土教材,多次再版,达10多万册。《绵阳史稿》获绵阳市政府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绵阳简史》获绵阳市委“五个一工程” 奖,并被市委推荐为绵阳干部读物,成为绵阳文史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参考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隗瀛涛特地为《绵阳简史》作序,高度评价这本书是“我省地方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本创新之作。资料详实可靠。学术上有独创性。注意突出地方特色。”他参加编写的《绵阳城市文化研究》和校注的《直隶绵州志》获绵阳市政府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在他正在参加《绵阳市志》的编撰和审稿工作。
由于蒋志教授熟悉地方史,成为绵阳历史的权威专家。多次被邀请参加绵阳市政建设及绵阳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咨询和论证会。如富乐山、西山风景区、仙海风景区以及越王楼的重建工程等,他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蒋志教授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服从真理,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不囿于陈说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担任中国古代史和地方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读书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布置学生写地方史论文必须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年都要带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先后去过西安参观陕西博物馆、秦兵马俑、华清池、汉陵、唐陵和鸿门宴遗址。到汉中市考察刘邦、韩信、张良遗址和诸葛亮墓。对本省的重要历史遗址,如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广汉三星堆、都江堰、青城山、剑门关、古金牛道等处,每年都是利用暑假,冒着暑热,带须学生去考察,并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考察报告。这样培育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蒋志教授在自已的科研中一直坚持求实的治学态度。除阅读历史文献外, 还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 走访知情人士, 在取得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后, 再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如对于李白的家世、生平等问题的研究,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还到李白走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创性的见解。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戴天山究竟在何处,学术界有争议,地方志记载不详,为弄清此问题,他5次攀登海拔2000多公尺的戴天山考察,终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关于李白流放是否到了夜郎的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他不辞劳苦,去到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在地方史的研究中,他不轻易相信现存的资料和结论, 而是要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才作结论。如绵阳城区唯一的国家保护文物平阳府君阙, 以往的志书都说仅存“平、汉” 二字铭文, 他多次反复仔细考察,认出了“平、汉、杨、府、道” 五字, 为平阳府君阙的墓主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新的观点。为了李白研究和地方史研究,几十年来,他走遍了绵阳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退休后这十年对绵阳山区少数民族历史及民族文化十分关注,每年都要到山区县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考察,他曾7次到虎牙、6次到王朗、5次上戴天山、5次上藏王寨。这些都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最高处曾到过海拔4000多米。全靠双脚攀登,跋山涉水,有些地方根本无路可走,或披荆斩棘,临时开路;或攀绳而上,缘木附壁;或踩过摇摇而坠的独木桥;或涉过刚刚溶化的冰水河。晚上则住帐篷、宿岩窝,夏天遭暴风骤雨袭击,全身湿透;冬天被冰雪霜冻包围,彻夜难眠。他总是能在苦中寻乐,而且乐此不疲。由于他重视实地考察,不仅弄清楚了地方史和李白研究中的一些疑点,也发现了绵阳境内许多未曾被人们发现的宝贵的旅游资源,并对绵阳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早在1997年就发表了《发展绵阳旅游业刍议》,此后又先后撰写了《绵阳山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四川省旅游发展论坛》上交流)、《对发展平武旅游业的思考与建议》、《大禹文化与北川》、《北川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古代环境文化的活化石---兼论绵阳山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环境意识》、《绵阳三国文化初探》、《三国文化与旅游》、《邓艾伐蜀路线新考》等。这些论文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比较强,不仅对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还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2006年9月,为考察平武虎牙的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他这位70高龄的老教授和年轻人一道,连续7天爬山涉水,毫无倦容,终于和课题组一道完成了平武县人民政府委托的课题:《雪宝顶---虎牙景区旅游资源考察报告》,为开发绵阳能与九寨、黄龙相比美的旅游景区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正在完成《绵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省级科研课题。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著名校友
(1878~1966) 名永珊,字树人(玉章是其号),四川荣县人。1892年入尊经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吴玉章在荣县首举义旗。曾任孙中山秘书。1925年加入***,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先后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22年8月16日被任命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高师附中(现四川大学附属中学)、附小校长。杨尚昆在《我早年革命的引路人》中回忆说:“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是当时四川最高学府,本科学制四年,另设附属小学。入学要经过考试,我在泰邑小学的课程不完备,只好在高师附小补习一年,第二年才进入本科附中,学校的校长吴玉章,是老同盟会会员,保路同盟会的***,威望很高。……吴老已年过四十,不能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便和我四哥(杨公)、郭祖劾、付双无等二十多人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起名中国青年***,英文缩写yc。”杨尚昆在《缅怀吴玉章同志》文中说:“高师的校长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吴玉章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附中校长时,鼓励保护进步学生,支持学生的革命斗争。到校不到两个月,立即将被反动当局迫害、无理解聘的四川马克思主义先驱王右木续聘到校,担任经济学和日文教师,并在附中任职。支持王右木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讲课。他利用作为校长、老同盟会会员的合法身份,社会地位及巨大影响掩护支持革命人士的活动。支持王右木在高师、附中建立中共社青团组织。1923年上半年高师和附中就已建立基层团支部。由于吴玉章校长的支持、掩护,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保护四川省学生联合会,给他们活动提供方便,支持他们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后,四川省学生联合会就设在高等师范学校。五四时期由张秀熟、袁诗荛任正副主席,张、袁离校后,由黄代国担任副主席。
1923年5月12日,英国传教士白明道无理殴打附中学生巫绍柏致重伤。省学联立即发表声明,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到英国驻成都领事馆提出强烈抗议,要求严惩凶手。《川报》发表三篇时评《外国人宜以礼自处》、《英教士殴辱学生》、《评白明道殴人案》,英领事卓根之公然自持治外法权,偏袒凶手,巧言狡辩,不肯将凶手交中国法院审判。吴玉章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9月初又写信给省交涉部,再次对英总领事“违法袒凶,极表愤慨”,指出此案不解决“将使国家威信丧失,惹起外人蔑视”,要交署“明白见复”。在吴校长的强烈抗议下,英总领事不得不将白明道遣送回国。
1923年6月7日,由省学联发动“争还旅大,废止‘二十一条’游行警告大会”。吴玉章指示校内提供方便,而且亲自到会支持。
1923年12月15日,省学联通知各校学生参加王右木的四川民权大同盟,在少城公园举行反帝“集会警告”,英总领事粗暴干涉,无理要求省长“事前制止免生事端”。省署专函各校长,吴校长置之不理,支持附中学生参加集会,军阀借口学生斗殴传讯并准备逮捕省学联负责人,吴玉章即设法掩护,把被捕者送到省外考察。
川大附中在校长吴玉章的支持保护下,革命斗争异常活跃,成为革命的基地和摇篮。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杜桁、易坎人、麦克昂、高汝鸿等,乐山人。1910年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现四川大学附属中学),1912年(春)分设中学堂停办,随丙丁两班入成都府中学堂借教室上课,同年底毕业。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入九州帝国大学学医。五四时期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出版首部诗集《女神》,与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1924年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革命文学。当年11月返回上海,起草《五卅惨案宣言》。1927年投笔从戎,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写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影响。同年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1928年起流亡日本十年,从事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引入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文字研究》等十一种著作,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就。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创办《救亡日报》。1938年12月到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领导陪都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1940年9月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皖南事变”后创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以借古喻今的手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卖国投敌政策,激励人民革命斗志。抗战胜利后,针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领导文化界进行争民主、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创作话剧《蔡文姬》、《武则天》及**剧本《郑成功》等。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著作宏富,现有《郭沫若文集》行世。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邓小平在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见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坐落在乐山市沙湾场正街的“郭沫若旧居”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修复后接待游人。
好了,今天关于“王右木日本留学时间”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王右木日本留学时间”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