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法,青少年怎样与法律同行
1、青少年怎样与法律同行
1、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2、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3、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4、懂得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重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5、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抵制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懂得未成年人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等是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 手段。
6、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
一、青少年的法律概念:
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
二、青少年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
1、诉讼途径:打官司;
2、非诉讼途径: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
3、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还有就是可以找当地居委会,妇联,公安局等等。
三、青少年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与陌生人交流要时刻保持警惕。
2、要学会分辨真伪,对新鲜事物不能一昧的盲从,首先要做的是分辨其利弊。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寻求帮助。
来源:中新网-青少年对法律有普遍认知但结构失衡 法制教育需反思
来源:中新网-中央要求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仍存在诸多问题
2、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法律?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预防青少年犯罪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有哪些和青少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法律都是值得青少年关注的。
青少年要了解法律,知道法律对于心少年的重要性,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学习法律可以对青少年期的保护作用,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合法权益,法律当自身遇到不法侵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人可以提起法律诉讼,追回损失。
青少年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艾默生胶,你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学会分辨真伪,对新鲜事物不能盲从,时间要分辨利弊,避免误入困境,学会摆脱空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保持镇静,笔记想办法解决。青少年面对法律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一,应该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山药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具有挫折意识,是要勤奋的精神和执照的追求,要具有坚强的自制力,具有健康的情况。
3、新时代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厉行法治与法同行?
青少年学生,毕竟接触到的法律和所学较少,还在懵懂之中。所以首先要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做武器来保护自己和评判是非。
建设法治中国,青少年是主力军,有句话说:教育强则国强。你们身为学生,责任重大,要系统地、认真地掌握法律知识,通过学习多做宣传,鼓动身边的亲友、同学都要积极学习法律,认清是非,运用法律维权、勇敢面对一切大是大非。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用法律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公平原则,伸张正义、保护法律尊严。青少年学生有思想、有正义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认知,向学校、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相对于有些方面法律滞后的弊端,尽力把一切做到防患于未然。1)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前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3.什么是法治?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用)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地位)
(3)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意义)
二、法律保障生活
1.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注:最重要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有什么作用?(法律是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的?)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三、法律为我们护航
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自身特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的侵害。
(2)未成年人的地位: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当今社会现实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2.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如何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
4.法律给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该怎么做?(如何对待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2)同时,未成年人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我们与法律同行
1.依法办事的要求有哪些?(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1)对个人: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2)对他人、集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3)对社会: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2)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什么好处?
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4.法治时代,青少年应该怎样树立法治意识?(对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是什么?)
(1)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当法律至上成为我们的真诚信仰时,法治精神就会铭刻在我们心中。
(2)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3)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4、青少年法律法规十条
法律分析: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都要遵守法律,无论什么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不因身份、地位、民族、性别、贫富、职业等而有所区别。
2、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都不能同宪法的规定相抵触,任何人要服从宪法权威。
3、我们国家的审判机关是人民法院,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部门要分工合作、相互监督。
4、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依法治国。
5、《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7、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8、窃盗罪。所谓窃盗罪,就是指偷东西。在没经过主人的同意下,随便取走他人的财物,包括钱和物品。
9、恐吓取财罪。就是用不当的手法,包括:恐吓、威胁、暴力等,向别的同学借钱不还或强索金钱。
10、强盗罪。是拿著武器,如:刀械、棒棍或其他具有危险性的东西,威胁同学,使他不敢反抗,然后强行夺取身上的财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第三条 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