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是什么
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的话题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日本人为什么不爱看中医?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三家中医院校各有什么优势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也要去国外留学?中医大学学生去国外留学学啥?
日本人为什么不爱看中医?
日本人从20世纪开始已经重视中医了,只是人数基数少,才会显得中药用量比较少。你说的的不爱看中医,也是因为西医价格和疗程更切合实际罢了。
北里大学名誉教授、前日本东洋医学会会长石桥晃指出:“西药有效成分单一,药效快,能够杀死导致感染症的病菌,消热止痛,降低血压等,对于单独病状和急病有很强效果。另一方面,汉方药是将多种药材组合在一起服用,各种药材拥有多种有效成分,因此,对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是有效的,对于慢性病和全身病等复杂多样的症状能够发挥效果。”
他说:“西医为了去除同样的原因和症状,会开同样的处方,但是汉方却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当时的状态,开出适合每个人的处方。对于不同的疾病,如果体质和症状相似,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汉方药。”
1950年,日本成立了东洋医学学会,1976年,汉方药的提取物可以适用健康保险,得到广泛应用。大森信德介介绍说,目前不少大学开设东洋医学研究机构,而且很多医院设有东洋医学门诊,普通医生也能开汉方药,汉方药渗透到普通生活。
不过,1874年以后,根据明治政府的政策,不学习西医就无法获得医师执照,因此在日本,1883年以后,医师国家考试科目中也不包括汉方医学,所以拥有汉方医学系统性知识的医师比较少,汉方药很多都是根据西医的观点来使用的。
中医在日本则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简称“汉方”。现在,根据古典医书进行的药物疗法被称为“汉方医学”、对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的物理疗法称为“针灸医学”,两者并称“东洋医学”。
在五六世纪时,中国医学就传到了日本。明代,到中国留学的一些医僧又学习了金代和元代的医学,逐渐拥有了日本特色。与中国的中医不同,日本排除了阴阳五行论,明清在中国确立的“温病”等理论基本没有被日本汉方医学继承,而且日本汉方医学不考虑病因理论,主要根据症状采用《伤寒论》等医书中的处方。
另外,日本汉方医学不重视“脉诊”而重视“腹诊”。药材种类也比中国少,每天的用药量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三家中医院校各有什么优势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中国中医科学院
/index.html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惟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和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科学院拥有多家医院和研究所,拥有若干研究
室和实验室,更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任院长为曹洪欣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
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部、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
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
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 是国家中药安全性
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附属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
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
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
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
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
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
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
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
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
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采集、GPIIb–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辅助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方案辅助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采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医药大学
/
1956年。解放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概况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生944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11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6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校(院)本部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不包括附属单位)。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
1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27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三级实验室13个。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
分科简介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设5个学科大类、19个教研室,现有职工近160余名,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占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学院管理的学生近1000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我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的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其他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愈千万。在开展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经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剖学科,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我院先后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0余本。
学院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下,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支柱。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
目前学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务实基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开创中医教学科研和谐奋进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药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于197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中药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六十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全院教职员工人数的75%。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5个。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80余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余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将以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专业;1974年建立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国最早实行针灸、推拿独立招生,建立针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的学院,近年来坚持大学的“高层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办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中医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及方向有: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类(骨伤方向)、七年制中医学针推英语班(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针灸学课程获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上海市名师奖”、“上海市宝钢奖”和“育才奖”先进个人等殊荣,以及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上海复旦、交大、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柔性流动,不断推动着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建设。在针灸经络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和转让专利多项。
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师赴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国家讲学交流以及医疗合作。也接待多国学者和团体的学习访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的护理专业(大专)基础上组建,并于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六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在2003年,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到张江校区,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办学规模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学院确立了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本、中西医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多层次、多模式、外向型”的办学形式,在原来单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生气勃勃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近年来承担多项市级、校级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创建市级、校级优秀课程,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数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院下设3个教研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及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个护理学教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学院拥有实力强大的临床见实习基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国际妇婴保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几年来,学院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中医专业课,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能,并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自学院成立以来,本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医学技术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元月,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优势,顺应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养生保健、管理服务等医学相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二级学院。经过7年的管理与建设,学院由设置之初的中药制药与保健推拿2个专业,60余名学生,发展到至今中药制药、医学美容技术及中医营养等多个专业,2个校外办学分院,共计555名学生。
目前设置了中医营养教研室、医学美容技术教研室和医学技术联合教研室。在依托其他二级学院专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师资的基础上,学院专设“双师型”师资12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校级课程建设三项。
学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已和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协议,和上海市托幼协会建立了中医营养后期专业培养的关系,和上海莲氏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健康实验室等,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学校专设的面向海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自创办以来的近30年中已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余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并在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中首次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院现有长期留学生440余名,每年短期留学生人数1000余名。学院还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建立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拥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四个专业翻译区域,能以多种语言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也要去国外留学?中医大学学生去国外留学学啥?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一般正常情况下,不需要、用不着去国外留学。因为国外没有中医,或者说外国中医根本上就没有中国中医先进发达,外国中医纯属于中医外表、外在无知的皮毛。
中医大学学生去国外留学学啥?从真正的现实意思上讲,其实什么都学不到。
如果真正说学啥,学的是偷换了中华中医自然科学的学说和概念,学的是中医科学西医价值观的思维导向、思维模式、西医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科学和诊断医术,用西医的哪一套思想、思维和信仰、理念、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洗脑,来灌输、评判和定论中华中医自然科学。
路过,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几句,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学中医的出国学什么?真是现代版的“邯郸学步”,要去就去吧。出国混几年,中不成西不就,就狗屁不是了。
中医有自己的特点,与西医不同,西医是一种针对病灶的,标准化操作过程,中医是调动人体的免疫力。,整体调节人体内的各项功能,来恢复人体的正常状态,中医看病不是一病一方,是一病多方儿,也可能是一方儿多病,同样一个病,不同大夫开会出不同的药方,同样都可以治好病。
我不反对中医医生,学一点西医的基础知识,但要中医出国去留学,这正是一条彻底将中医引向死亡之路,那就是中医西医化。现在中医已经是西医式教学,西医式管理,西医式思维,中医大夫的行医资格,用西医式标准衡量和判断,现在的中医已经很是衰败了,医术高超的中医大夫已经不多见了。照此发展,中医将毁在这一代人手里。
一点儿浅见拙识 ,有不到差错之处,请朋友斧正。
俗话说得好"一瓶不满,半瓶乱淹"。
我在民间学中医,对科班人才不了解,只能网上知道点,不想乱评褒贬,让人不适。只能谈自己对“中医"的认识了解,供网友及中医爱好者讨论。
先强调一下,不要认为是"大老粗"的话,不屑一顾,那就说明阁下不是中医人,是个"外行"。
中医是个特殊的"学问"医学,十分独特,它与文化知识渊博学习并不矛盾,但是知识再渊博,也不代表你懂"中医"。尽管会背歌,知药名,那又怎样?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医史,再看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医发展,悲喜交加,各为参半。喜在国家发展重视中医,高等学府遍布全国,偶有亮点照世界!悲的是老有人耻笑中医学子"不治病",更严重的是“学者"讲不出"气脉"经络"的来历。一网友说教科书讲,穴位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碰到敏感部位,逐渐积累总结的,形成经络线路(我没见过书本)。觉得大离谱了,有点拿祖宗的东西开玩笑。但真的不知道,那样也算个解释,却代表了知识的浮浅。
有个讲“民间中医"传承推广"灵枢九针"的视频,"专家"不关心看个究竟,却暴燥的说他“非法行医",别的老师反驳,'专家"竟说是“迷信",然后问懂“内经"吗?云云,当然被众人奚落驳斥一番。
我想说,“学者"认为自己读过《内经》,懂《内经》,但问一句,会看病吗?
《内经》是中医精髓理论的基础,但自诩懂的《内经》,却不会看病,不知气脉经络,就是"纸上谈兵"又有何用?中医是人体医学,知识是侧面,治病才是正戏。
不会治病,但会读《内经》,会背"汤头歌"等等,只能是初级认识知识,离称“中医"还远着呢。但借西化式的管理,能发"证",混个名号。
因为没有对中医的精髓领"悟”,所以大大的限制了创新发展,只能在书本里打转转。
《伤寒论》的研究理论,倒是可以分析许多的病症,传承了许多的“正邪之理"与“辨证施治"的用药。而且许多的药效应用可以直观验证,但还是在有”内感气脉“的“悟道"上更容易深化。此次战"新冠",象是天赐良机,给中医人一个露脸的机会,战功卓越。当然中医本质的精髓 探索 未改。
“民间中医"大多是祖传的,不识字的人多着呢,但都是"绝招"“秘方”。只要对症,保障“手到病除"或"药到病除",绝不拖泥带水。而且有许多看似"放点血",拨个罐,地里的几棵草,却治的是世界“凝难症"。
余在静修感"悟"中对中医有了许多的认识,特别是气脉与经络的感知,有些"悟道",有时不敢乱看书,因为会被“误导"(曾经有过),脱离了先贤的“道法自然",而误入歧途,这也是中医的学之难。
中医是门“人体气脉藏象感悟学"。学会一点绝技,就可扬名天下,但要真正的创新发展,必须理解“气脉",能理解“经络"为"上乘"。
说中医大学生学中医必须对中医有足够的认识及理解,才能在医术上有长进,最好的践行是到“民间"了解一些"绝招“秘方",看看什么叫“疗效显著“,再体会一些精髓精典。要知道中医的精髓在“书本"之外,“精典"在民间隐藏(无证不行医)。
谈论出国也无可厚非,但必须在理解了中医的基础上,去国外丰富一些知识是可以的。但是对中医一知半解,就去乱跑乱学,就是拿着夹生的饭去混着西餐吃,表面上是"中西结合",看上好看,吃不下去,实属“不伦不类“。
《内经》是先贤"超凡脱俗"真人境界的 探索 ,可以说是“四维空间"(也其实是)对人体的精辟描述,是超前的人体科学“密码"。
当前,全世界的"科学家""医学家“开动所有机器,挖空所有的逻辑思维,不能破释“新冠"是什么?把困惑、迷茫,焦虑、憔悴的医学目光(顶尖)投向中国看中医的时候,你不知道《内经》云的“密码“,没弄明白什么是"阴阳",请问去国外干什么?
有一大批人反对中医学生留学,他们认为,中医的根在中国,你留学不如在国内学习。效果更好。
还有一部分人,说应该留学,因为中医是骗子,根本不科学,治不了病,学习一下西医才是正途。
其实第一种想法过于狭隘。第二种说法就是用心歹毒,妄想扼杀中医、中药,扼杀中华文化,因为中医、中药学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老家,村里有一个神奇的医生,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被权威判了死刑的白血病晚期患者,在他的治疗下神奇的康复,中风的患者在他的治疗下,可以完全自理。
只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他,成了医科大学的客座教授,给本科生讲临床。赤脚医生出身的他被聘为县医院的副院长。
他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呢?
1、他痴迷于医学,十几岁就将他爷爷(祖传的中医)的医学秘籍研究了个遍。常常随着他爷爷一起给人看病,给他爷爷打下手。到二十几岁他自学完成了西医本科的全部课程。
2、他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人治病,收到了奇效,治疗效果很快超过了他爷爷。1970年前后,他成了国内第一批赤脚医生的模范人物。
3、他因为在赤脚医生岗位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系统的学习,使他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后又多次获得进修机会,他不但系统学习了中医,也进修了西医、中药、西药等他基本了解了当时一切现代医学知识及前沿技术。我曾经问过他为何中医出身的他要学西医,他说:毛主席说要中西医结合,听毛主席的话是他学习西医的初衷,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使他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妙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更注重患病的内因,西医注重患病的外因。中医治病虚实结合,西医更擅长实证。他说打个比方,一锅烧开的水,要让他凉下来,西医就是往锅里加凉水降温,中医就是灭灶里的火。中西医结合就是,适当在锅里加一些凉水,同时灭掉灶里的火,当然是效果最好的。
说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中西医不是一对矛盾,不应该将中西医对立起来,不应该选边站。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不管是故意贬低中医或故意贬低西医的人,都没安好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医学生,去留学,学习一下西医,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学西医也不一定必须出国。
我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我村有个有为青年考上了医专,3年毕业,分配至乡镇的卫生院工作,工作刻苦,善于钻研,工作3年,与中医结缘,为了深造,丢下卫生院长不干,考入武汉一所知名医科大学读研,继而博士!然而,中医科没办法培养博士(没资格![捂脸][捂脸]),只好去日本留学读博,毕业后去德国搞研究,然后回武汉那个大学工作。中医也需要出口转内销的才香!
中医是中国的国宝,中医的祖宗在中国,博大精深,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医治病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同西医相比有其特殊的功效。中医不断外传,很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一个学中医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去留学,学什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有如此多的工业产业学科,真不知道要将中医药带向何方?
中医药之所以在近代已经走向没落,就是有着这么一群伪中医教育家,才会致使今天的中医药沦落到如此地步。
中医药本就是人与自然的产物,它的理论属性完全趋于自然。
在医理是人在五行中的运行逻辑,西方医学根本看不懂,西方医学是微观的看待人体物质。所以他们自古到今还没有这种认知,而中医的视觉是人与自然整体的哲学理论。
在药理中医药是运用自然物质的形、性、色、味来调整人的脏腑间的关系,而非西药所用的细胞作用理论,所以中药完全不能被分子化,而经过分子化学后的自然物质失去了很多自然属性,破坏了自然物质与脏腑的关联性,改变了大多数物质的功能性,所以药力就必然下降或不作用。
就此而言我们的中医药去跟西方医学学什么呢?
现今,中医药大学教学与实践,均离不开各种仪器仪表。很些教授、专家、院士,均提倡中医药现代化,或与现代科学、医学相结合、相配合,并且要利用现代科学来研究发展中医。所以,中医药大学学生到国外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现代化仪器的使用,操作,化验单的分析和配方用药的技能,可进一步提高现代医术水平。否则,念出书来,中医一点也不会,西医也不精。更无法就业。
学中医的去国外留学,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你说是镀金吗?我看应该是镀银!因为颜色不对,银色更白!这和学古汉语的考英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可比钻研古文的强多了!最起码人家出去见过世面,还获得一个洋本本儿!那回来,可就有的吹了!或者还有更好的,说不定还兴攀上一个外国丈母娘!岂不一举两得!
中医药学生,到国外留学,一个天大的笑话,请问你去学什么,学性开放哈,还是学间谍?中医药是世界上中国独有的,在中国,你从生到死也学不完整的中医药学。
好了,今天关于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中医研究生留学日本条件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