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一、出处:
《论语-学而》
二、原文(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译文(节选):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赏析: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并且这三句话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最后一句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说明有了高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并不自炫其能,这才是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人。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字义
知:了解、理解;
愠:生气、怨恨、恼火、愤怒、埋怨;
亦:也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知”在古代汉语里,除了相当于 “知道”、“知识”外,还经常与“智”字通用,相当于“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即为聪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讲,也可以作“智慧”讲。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翻译为:别人不了解我,我为此并不感到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做法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节选原文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例如: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语录体散文集,不仅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而且还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整句翻译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现实意义:
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若是身怀才学,却找不到运用施展的时机,处于被埋没的人生逆境,也不去怨恨什么,保持内心平和,这种温和的处世态度,是儒学君子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也是自身才学的一部分。
孔子老先生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他顶着圣人的头衔,名动于诸侯,然而周游列国一十四年,始终不得重用,可谓是不得志到极点了。然而他始终不曾放弃,晚年回归鲁地后,依旧传学不休,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往后两千多年治理天下的根基,流芳百世。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