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什么是陆王心学
1、什么是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代表人物:陆九渊 王守仁
学说内容:心即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有陆九渊、王守仁。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守仁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
陆九渊主张:
陆解说“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心学渊源,他自称是“ 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 ,但又不完全同于孟子,与禅宗的承继关系也十分明显。陆九渊说他“ 虽不看释藏经教,然而《楞严》《圆觉》《维摩》等经,则尝见之。” 事实上他与禅宗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本体论方面都是以心为本体,在心性论方面心都具有主宰性。在修养论方面,两者都具有非理性色彩。在境界观上,圣佛实质上也是一样。
王守仁主张:
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徐阶,张居正,唐顺之。
3、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是:本体论、工夫论。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守仁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和程朱理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从陆九渊开始,到黄宗羲对心学的最后总结,前后经历了六百余年时间,经过以上十位心学家的辛勤耕耘和开拓,对当时思想界以至于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特别是王阳明之后,取代了程朱理学,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主要文化力量。直到延续到清朝初期,清朝立国之后,由于北方粗浅的野蛮文化,无法领味心学的精微高妙,程朱理学的研究型读书成为时代潮流,虽然有颜元、李二曲等几个思想家服膺阳明心学,但不足以成为时代潮流。
直到近代革命,西方思想疯狂涌入中华,无论是心学、理学,还是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需要经过一番现代化的洗礼。中国传统精神从此面目全非,陆王心学也不复被人记起。
来源:百度百科-心学
4、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区别有哪些?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联系: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一、性质不同
1、陆王心学:儒学的一门学派。与其他儒家学者不同,心学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先哲开始“哲学化”,新儒学应运而生。但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思想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做出的贡献。
2、程朱理学: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二、派别不同
1、陆王心学派别:主观唯心主义。
2、程朱理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
三、基本观点不同
1、陆王心学基本观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程朱理学基本观点: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来源:百度百科-心学
来源:百度百科-程朱理学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