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齮,秦朝桓姓的将军(秦始皇初期的将军)
1、秦朝桓姓的将军(秦始皇初期的将军)
桓齮(yǐ)。
桓齮(yǐ):本为秦将。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拜为将军,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邺,一开始没能攻取邺,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着进攻阏与、橑杨,未攻下。此后,三支部队合并,由王翦统领。
过了18天,王翦带军回秦国。此后,秦国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王翦再次带军攻赵,取邺、安阳后,由桓齮统领,驻扎在这里。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平阳、赤丽,取宜安(石家庄东南),破之,杀赵将军,定平阳、武城。
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秦军撤退。公元前229年,桓齮跟随王翦攻赵,桓齮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
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荆轲此番谋秦,是以请求“举国为内臣”为名,带着樊於期头函和燕督亢之地图做为信物。樊於期原为秦将,因得罪于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至燕投奔太子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如此高价悬赏,似乎应该是个具相当分量的角色,然而之前却没有见其行事记载,于是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就是另一个秦将桓齮,音同而通假,必是燕人口音有所变异而见诸史册为不同,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完全是无中生有。
的确,桓齮的记载要来得详细许多,最早见于吕不韦免相国的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桓齮为将军,随后屡次率军出征,战功卓著。
十一年,与王翦、杨端和将秦军攻邺,一开始没攻下邺,攻下了赵的其他九城。王翦带军第2次攻赵攻下邺和安阳后,秦军交给桓齮统领。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桓齮攻赵赤丽、宜安。赵国乃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师与战肥下,“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正因此败,就有桓齮畏罪奔燕的说法。
现代人杨宽持这一看法,认为《秦始皇本纪》详载屡次出战秦将姓名,独不见有樊於期,而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败走,正与燕太子丹的十五年由秦归国在时间上恰好相当。且此后再不见桓齮为秦将事,所谓“走”当是大败后畏罪逃走。
自然,也有不少反对这种看法,司马光在记载此战事用“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看来也是不认同这种看法。仔细分析,的确是存在着许多疑点。
2、秦国将领桓齮的故事 历史上桓齮是怎么死的
桓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