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1962年研究生留学

2024-10-09 15:35分类: 研究生留学 阅读:

1962年研究生留学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1962年研究生留学”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年留学费用
2.求周恩来留学法国的真实故事
3.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具体要求
4.辛德惠的人物生平
5.徐汇中学有哪些名人

1962年研究生留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年留学费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年留学费用大概在15000到30000新币左右,当然会根据不同的学校有所不同,新加坡国大和南大硕士研究生一年的标准学费是14800元新币。

首先,针对学费,学费主要根据所报读的课程和学位类型而有所不同。在国立大学的本科课程方面,学费大约在每年2万至3万新币之间,而硕士或博士课程的学费则更高。此外,不同专业的学费也有所不同,例如工程、商学、医学等专业的学费可能相对较高。

其次,生活费也是一个重要的留学费用。新加坡是一个高消费的城市,生活费较高。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每月生活费大约在1000至2000新币之间。生活费包括饮食、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开销。

此外,住宿费也是留学费用的一部分。新加坡国立大学提供多种住宿选择,包括学生宿舍和校外住宿。学生宿舍的费用相对较低,大约每月400至800新币不等。而校外住宿的费用则相对较高,根据地段和房间类型的不同,每月租金可能在1000至2000新币之间。

最后,保险费也需要考虑在内。留学生需要购买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以应对突发状况的费用。保险费用根据保险类型和保险覆盖范围而有所不同,但大约每年在500至1000新币之间。

总结起来,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费用一年大约在2万至3万新币的学费,加上每月1000至2000新币的生活费,400至800新币的住宿费,以及500至1000新币的保险费。当然,这些费用只是一个大致估算,具体费用还会受到汇率变化、物价上涨以及个人消费习惯的影响。留学生在做出决策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制定合理的预算以应对留学费用。

含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为1905年成立的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1912年,该校改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1928年,莱佛士学院成立。1949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与莱佛士学院合并为马来亚大学。

1955年,新加坡华人社团组织创立了南洋大学。1962年,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校区独立为新加坡大学。1980年,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校名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共有17所学院,分布在新加坡肯特岗、武吉知马和欧南3大校区,提供跨学科跨院系的广泛课程,在全球设有12所海外学院。

求周恩来留学法国的真实故事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巴黎,开始了两年多的勤工俭学生涯。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兼做社会调查,周恩来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弗鲁瓦街15号一家小酒店住了两年多。其间,到咖啡馆喝咖啡成了周恩来了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花神咖啡馆,位于巴黎第六区圣日尔曼大街172号,是巴黎三大著名咖啡馆之一,1865年开始营业,它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毕加索、萨特、布雷东还有政治人物托洛斯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

在自己勤工俭学及友人的资助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

在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与赵世炎等同志亲自组织建立了中共旅欧支部。

扩展资料: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周恩来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4年7月从法国启程,由海路回国,投身革命事业。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无疑是他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逐渐成长为一代伟人的重要时期。

中国日报-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法国的故事

人民网-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具体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申请需要条件:

1、通过新加坡的高考A-Level考试

到新加坡去参加A-Level考试,只要学生年满17周岁就可以参加这个考试,对学历和高考成绩没有要求,以A-Level考试成绩来申请国立大学。

2、通过国内的高考成绩

以高考成绩申请,应届或往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超过当地一本重点分数线50分以上,有雅思6分或者SAT成绩,并通过国立大学在国内举办的笔试和面试,才能录取。

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申请需要条件:

1、国内211工程大学,平均成绩80分以上;

2、或非211工程大学,平均成绩85分以上

3、英语要求:雅思6.5分

4、需持有相关专业的毕业证及学士学位

扩展资料: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国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该校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Universitas 21等著名高校联盟的成员,也通过AACSB和EQUIS认证。

其在工程、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为1905年成立的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1912年,该校改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1928年,莱佛士学院成立。1949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与莱佛士学院合并为马来亚大学。1955年,新加坡华人社团组织创立了南洋大学。

1962年,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校区独立为新加坡大学。1980年,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校名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百度百科--新加坡国立大学

辛德惠的人物生平

辛德惠,1931年12月24日出生,祖籍辽宁省开原县。中国土壤学家、农业生态学家、农业教育家,农田生态工程设计的开拓者之一,泛生态学理论的创立者。其父是开原县城外屯子里的农民,家境贫寒。

“九·一八”事变后举家入关逃难到北平。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艰难的亡国奴生活中,辛德惠度过了少年时代。生于忧患的辛德惠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黑暗统治刻骨铭心,遂积极追求真理、投身革命。

1949年他在北京通县潞和中学加入共青团,1950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后,在大学二年级时便加入中国***。195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2年加入中国***。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并努力实践,逐渐形成了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成为他个人人生的宗旨。

1954年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8年在职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留学,1962年获生物学土壤专业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自1973年起参加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地区综合治理曲周试验区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主要参加人。1982年,他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农业生态研究室(后改为农业生态教研室),任主任。1980年至1987年和1991年至1996年,他两度出任曲周实验站站长,并曾担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出任农业生态研究所名誉所长。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躲避农大校园的喧闹,1969年他和当时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的妻子刘一樵到云南边陲的森林中劳动。

1973年,他从云南回京不久,他就抛家舍子,毅然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石元春等6名教师一起率先奔赴河北曲周,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作为两位主参人之一,他于1975年总结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盐渍化低产地区旱涝盐碱浅层咸水的“浅井—深沟体系”,实践中效果显著,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国际同行们的关注。这期间,他开始关注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研究和运用新兴的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研究和应用,建立了自己的农田生态系统理论。1990年在“七五”专题研究中,他正式提出了“普适性工程生态设计及其理论(泛生态学)”。

辛德惠既是理论的创新者,又是伟大的实践者。“七五”期间,他主持“邯郸地区5县4万公顷盐渍化中低产田改造方案”、“涿鹿河川—丘陵春麦区”、“邯郸市马头攻关试区市郊型农业发展生态设计”,指导邯郸市“菜篮子工程”的工程生态设计与论证,均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1993年指导并初步完成“区域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系统决策和设计的现代信息工程系统”;1994年完成“宁波围涂造地综合开发的总体设计”;1997年开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高产农业生态系统机理研究。

多年的中低产区到高产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研究,使辛德惠的“泛生态学”理论得以日益升华和证实。1996年辛德惠在全国人大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我国粮食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论文,提出了他自己的有关国家粮食安全系统战略思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在长期从事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同时,辛德惠也十分注意学术组织的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于1980年建立了曲周实验站(任站长),1990年建立了市郊型马头实验站(任专题主持人),1982年建立了农业生态研究室,后来改为农业生态教研室(任主任);1992年农业生态教研室与环保专业综合为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系(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建立了农业生态研究所(为名誉所长)及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1995年建立了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评审委员会成员),分别为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开设了7门课程,形成了结构合理、有效运作和不断发展的科研集体。

在总体思想指导下,他重视发挥不同学科(如土化、农学、气象、生物、数学、自动化、环保、地理等)学生的综合优势。他鞠躬尽瘁,甘为人梯,促进了本学科发展,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学生已分别承担或主持教学、科研、开发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

他曾兼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委员、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5月27日,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参加全国松材线虫病考察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不幸以身殉职。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信念:“为了未来事业,竭尽余力,死而后已”。

徐汇中学有哪些名人

知名校友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名良,曾名志德,字斯臧;又曾用名乾、钦善、建常,改为良,字相伯,或作湘伯、芗伯。晚年自号华封老人。

张充仁(1907~1998)上海市人,马相伯是他的太外公。1914~1920年就读于徐家汇天主教会办的类思小学(徐汇公学附属汇师小学前身)。自三年级始,田中德校长(毕业于土山湾图画馆)挑选了包括张充仁在内的七八个美术成绩较好的学生,专门开办了图画班,每天下午放学以后,由他亲自传授绘画知识。1934年张充仁协助埃尔热创作《丁丁在远东》。自此,在法语系国家中约有十亿人通过《丁丁历险记》系列漫画中的“丁丁”认识他;张充仁三进爱丽舍宫,于1988年完成了为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铜像雕塑;

1994年,已经87岁的张充仁完成邓小平胸像。

1987年,张充仁加入法国籍,并取得欧共体护照。

1998年10月在巴黎去世,享年91岁。

傅雷(1908~1966)学名傅怒安(又作怒庵),上海南汇人,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和作家。

金鲁贤(1916~ )上海市人,是天主教会抚养大的孤儿。1926~1932在徐汇公学就读。1932年高中毕业时曾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词,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震旦大学。以后立志献身神学,1946年毕业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神学院,并先后赴法国、英国、瑞士、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深造。1950年获罗马额吾略大学神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85年被祝圣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

戴顺智(1932~ )戴顺智兄弟几人都是徐汇中学校友,他本人高中毕业于1950年,是徐汇中学第100届毕业生。1983~1988年任扬子石油化工公司总经理兼基建指挥部总指挥。

1980年起兼任南京市副市长,1988年任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1991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92年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1992年9月~1997年6月任中国石油总公司驻美洲总代表,至离休。

陈敏章(1931~1999)1931年12月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徐汇中学附小汇师小学后升入徐汇中学,喜好乒乓球、足球运动。1949年高中毕业,是徐汇中学第99届毕业生。

在完成中学六年的学业后,考入了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54年入党,1955年毕业。历任广慈医院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研究员、教授、院长,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会第19届副会长。1984年9月起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直至1998年3月退休。1989年任第42届世界卫生大会主席,1996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中共第13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届中央委员。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霍普金斯等大学授予金质奖章、名誉学位和荣誉称号。1999年3月因病去世,享年68岁。

在十多年卫生部领导岗位上,陈敏章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人民赞誉他“是一位热爱医学事业并有突出专业成就的好医生,一位任部长后每年大年初一都回医院看望病人和同事的好领导,一位可以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好师长、好朋友…”。一句最简单的话“好人好官陈敏章”就是对陈敏章校友的最高评价。

严义埙(1939~ )1939年生于上海市。1950年进入徐汇中学就读初一,至1956年高中毕业升入清华大学。1962年毕业于清华无线电系电子器件专业,同年考取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微波电子学专业研究生。1967年毕业后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是我国红外光学薄膜的学术带头人。后又赴西德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两年。

1993~2001年任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任中国光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激光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红外遥感学会理事长。

严义埙是全国人大第七届~第十届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周兴铭

汪应洛(1930~ )管理工程专家,安徽人。1943~1949年就读于徐汇中学初、高中。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留校任助教,旋即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随苏联专家攻读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的研究生,1955年研究生毕业返校,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管理工程学者。1958年起,迁往西安交通大学,历任教授、管理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副校长、管理学院院长、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应洛校友已出版专著16部,全国统编教材5部,《汪应洛文选》1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卷》系统工程应用篇,发表论文200余篇。他是我国管理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培养了一批高级管理工程人才,推动了我国企业管理向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转化。

魏敦山(1933~ )建筑设计专家,浙江慈溪人。1951年徐汇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1955年毕业后,长期从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特别长于体育建筑设计,获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职称。曾任上海市建筑师学会副会长,现任上海建筑设计(集团)顾问总设计师,设有“魏敦山建筑创作室”,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敦山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史册。1986年主持设计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获国家优秀设计二等奖,并荣获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颁发的“埃及一级军事勋章”。1994年获“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完成的上海体育场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 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实现了建筑的光荣和梦想。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敦山校友还设计了其他知名建筑,如虹口足球场、云南红塔体育中心、宁波北仑体育馆、中国驻贝宁大使馆、上海F1国际赛车场、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褚君浩(1945~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1962年于徐汇中学高三毕业。他从小深受科普知识熏陶,初中时就开始看相对论,高中时开始阅读原子物理学。1962年高考,他的物理成绩得了满分,进入了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年后大学毕业,正值“文革”,褚君浩被分配到中学任教。当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时,褚君浩把握机会,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现任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大—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成像信息实验室负责人、《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被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紧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紧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

称为CXT公式(C即褚君浩)而广泛引用……为我国物理科学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心昭(1939~ )上海市人。1952~1955年在徐汇中学就读高中。1960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系研究生深造,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合肥工业大学执教至今。

1980~198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作访问学者两年半,获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10月起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6月~2004年1月被任命为合肥工大副校长、校长。曾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合肥工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主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陈心昭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器振动噪声与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近30项,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

叶辛(1949~ )学名叶承熹,生于上海。1963~1965年在徐汇中学就读初中一、二年级。在徐汇时已初露写作才华,他的作文常作为范文向同学介绍,还特许他进图书馆借书阅览。初三转入外滩九江中学,不久即遇上文化大革命风暴。1969年早春去贵州山乡插队,在遥远蛮荒的乡间整整呆了十年又七个月。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边工作(干农活、教小学生),一边坚持学习写作。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

此后笔耕不辍,三十年来,共出版几十部书籍。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华都》等,“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文集》(十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都深受读者欢迎。小说《孽债》1995年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由他自己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引起全国轰动,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2008年,小说《孽债Ⅱ》出版,也将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叶辛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等。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荣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

任九皋(1924~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北京。1988年入藉新加坡。1938年至1943年在徐汇中学学习五年,1943年春季转入震旦大学附中读高三。1948年震旦法律系毕业,当了一名律师。1952年应聘去台湾,供职于石利洛洋行,也办过小型工厂,做过进出口业务。后来去澳大利亚引进奶牛发展饲养业。1963年成立林麦公司,主营服装出口加工。同年,台北徐汇中学复校,任九皋校友即给予支持,捐赠美金2000元作为奖学金。1993年退休。1994~1997年间又在澳大利亚建立购物商场和INTRO地产公司,2000年收购澳洲Darling Dawns Foods Company并任首席执行官,总部设在新加坡。2001年英文版自传《一千两金》出版,2003年又出版了英文本《大生意小故事》,两书均已译成中文。2005年,任九皋成为澳大利亚华人首富,2006年《福布斯亚洲》杂志公布新加坡40大富豪排行榜,任九皋名列第八。

为发展祖国经济,任九皋多次返回上海。1999年8月,他来到母校。他思念当年的校长张伯达神父,想念同窗好友,关心母校的发展。自2000年起,他以44届的名义,或以他公司的名义,捐赠巨款资助母校建设:

2000年,建设马相伯校长纪念碑,约人民币27万元;

2001年,捐赠重德楼四楼电脑房全套设备,约人民币44万元,

2002年,捐赠重德楼底层多媒体教室全套设备,约人民币24万元;

2005年,捐赠重德楼各教室多媒体设备,约人民币60万元;

2006年,在母校设立“任魏维拉夫人奖学金”,投入基金人民币100万元;

2007年,又捐赠美金50万元,以支持母校建设创新实验室,还每年资助三名学生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每人每年1.5万新加坡元。

八年来,任九皋校友先后捐赠折合人民币近700万元,

大大改变了校园环境,改善了教育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科学实验的平台,也激励了徐汇学子勤奋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接受了回报社会的感恩教育。

朱蒙泉(1925~2008),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北京。1938~1944年在徐汇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后,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不久,进修道院,决心做心灵医生。1963年留学美国,攻读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获博士学位。又到法国研究心理分析和家庭治疗后,在美国为各地家庭和青年作专业性服务。1999年离开美国,到澳门社工学院执教,从事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培训,并在港澳台地区及美国等开展夫妇恳谈会等社会服务活动。

2001年11月,汪劲松校长率团访问台北徐汇中学。由44届校友和台北徐汇中学牵头,在校庆151周年暨在台复校38周年大会上,朱蒙泉神父向上海徐汇中学捐赠了以他已故胞兄朱任泉命名的“朱任泉校友清寒优秀奖学金”。汪校长代表学校接收了朱蒙泉神父的捐赠。

自2002年5月起每年一次向上海徐汇中学清寒优秀学生颁发奖助金;第三年开始还向教师颁发奖教金。每年共人民币4万元。

朱神父还克服了严重的病痛,三次回母校为获奖师生颁奖。2006年4月28日,朱神父准备养足精神参加第二天的颁奖会。可是到了晚上朱神父仍然高烧不退,身体非常虚弱。在区台办帮助下住进了医院。第二天他还口述了讲话内容,由他的学生来到学校颁奖会上作了书面发言,徐汇师生无不为之动容。2007年6月4日,朱神父在亲属陪同下最后一次来母校颁奖,还作了深情的讲话,勉励学生要记得感恩。八个月以后,朱蒙泉神父离开了人世。他的风范永远留在徐汇人的心中。

陶义训(1926~ ),江苏昆山人。著名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专家。1938~1944年在徐汇中学就读初、高中六年,学习成绩异常优秀。除进中学第一学期外,他几乎包揽了所有考试的年级第一名。高中毕业后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1951年毕业,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57年转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1977年转入上海市医学化学所任副所长。现任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检验系教授、副系主任,《检验医学》杂志名誉主编、美国临床化学学会会员、法国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会员和美国Point of Care杂志编委。1984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WHO)试剂生产合作中心,任中心主任,并连任至今。1990年被聘为WHO卫生检验服务专家咨询团成员。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如“早期妊娠检验法”“早早孕诊断的单克隆抗体二点一步酶免疫法”“抗链球菌溶血素O快速诊断试剂盒”等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主编的高校教材《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被评为“国家九五重点教材”。陶义训教授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3名,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1967~1976年还被专门借调参加了《法汉词典》和《英汉大词典》的编撰工作。

陶义训校友在44届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老班长”的称呼至今还充满了同窗学友对他的敬意。

好了,关于“1962年研究生留学”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1962年研究生留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25岁研究生留学,25岁研究生留学晚不晚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