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好吗
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好吗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的话题。
文章目录列表:
1.出国回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还有谁2.央视一姐们的择偶:两人嫁富商,一人嫁同行,一人嫁初恋-
3.葛庭燧的生平
4.20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出国回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还有谁
1、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由第七届庚子赔款公费赴美进修;1936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西奥多·冯·卡门;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留下任教;
1945年被派赴德调查纳粹德国火箭科技;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以朝鲜战争空战中被俘的多名美军飞行员交换回中国。
2、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
3、周培源
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国***。
4、王淦昌
王淦昌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5、李四光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钱学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邓稼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周培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淦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四光
央视一姐们的择偶:两人嫁富商,一人嫁同行,一人嫁初恋-
当主持人,如果能入职中央电视台,那就是非常厉害的了。
如果能获得“央视一姐”这个称号,更是凤毛麟角。
“央视一姐”是一年一度的春晚主持人的御用人选。
跨年夜的春晚,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必看节目,因此收视率可想而知。
可以说,当上“央视一姐”,比跻身一线演员的难度还大!
从身高、长相、到控场能力,以及台风,再到应变能力,都要求极高。
细数“央视一姐”,身高至少是1米68 以上的!个个身材修长,穿晚礼服非常好看。
倪萍更是有一米73!
央视一姐如此光彩夺目,加上又需要很深 的文化底蕴,个个都是大学毕业,
如此优秀又有知名度的央视一姐们,她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男人作为另一半?
倪萍:三段婚姻2个孩子
倪萍是从1991年开始主持央视春晚的,共主持过13届春晚。
她是山东人,身高173cm,非常修长。
倪萍1959年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以前随父亲姓刘,叫刘萍,
考上大学那年,她将自己的姓改成随母亲姓,改为倪萍。
在她10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因为感情不合离婚了。
离婚后, 倪萍和哥哥跟着母亲生活,父亲很快又娶了新人组成了家庭 。
1979年,20岁的刘萍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
1980年,刚刚大二的倪萍被导演看中,参加了故事片《女兵》的拍摄,由此开始走上了影视之路。
在大学期间,倪萍认识了一个同校的男生,很快陷入热恋,刚毕业两人就直接领证了。
没过多久,倪萍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
毕业后,倪萍进入山东话剧院工作。
刘瑞琴导演向央视推荐了倪萍,让她去当节目《人与人》的主持人。
1988年倪萍参演了电视剧《雪城》,凭着这部作品她获得了 第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最佳女配角 。
倪萍在北京一直忙工作,聚少离多,而倪萍当时也根本无暇分出时间陪伴女儿,
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女儿跟着父亲生活。
1990年,倪萍得到央视的认可,被调去主持当时的大热综艺《综艺大观》,
1991年,倪萍开始搭档赵忠祥主持春晚。
也就在这一年,倪萍和陈凯歌相恋,
但后来陈凯歌看上了陈红,两人在1996年分手。
1997年,38岁的倪萍与王文澜结婚。
王文澜是北京人,比倪萍大6岁,在《中国日报》摄影部担任主任。
1998年11月26日,39岁的倪萍诞下儿子虎子。
“虎子”在出生不久就被诊断患有有先天性白内障,在儿子出生后的那个春节过后,倪萍和丈夫就带着儿子去美国看病。
在2005年,理念不同导致两人离婚了,儿子跟随倪萍生活。
2005年,与王文澜离婚后不久,倪萍就与多次合作过的 导演杨亚洲 喜结连理,低调办完了婚事。
此后,倪萍开始拼命赚钱,用以支付儿子在美国看病的高昂费用。
经过15年的艰辛治疗, 2014年夏天,虎子的眼疾彻底康复 。
为了给儿子在美国治病,倪萍付出了很多,岁月无情地在她脸上刻上风霜。
但倪萍很坚强。
她曾在节目中说过:
2020年,虎子上大学了,他将自己勤工俭学赚的10万元给了姥姥,表达对姥姥这么多年照顾自己的感谢。
59岁倪萍复出拍写真,不仅瘦身成功,而且神采奕奕,与之前的臃肿憔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总结:三段婚姻,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云开雾散。
第一段婚姻生有一个女儿,第二段婚姻生有一个儿子,最后嫁给理解自己的导演。
周涛:头婚嫁学长没有生孩子,二婚嫁富商生了一个女儿
周涛是1995年进入央视的,此时她才27岁。
刚进入央视她就被安排主持了央视的《综艺大观》。
进入央视半年,就成为了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并且之后接连16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周涛1968年出生于安徽淮南市一个书香家庭,父母、奶奶都是教师。
周涛本来的目标是一名光荣的老师,但高三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北京广播学院来到了安徽招生,正好在她的家乡淮南设了一个考点。
周涛的老师建议她去试试。
最终,周涛从将近5000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986年,18岁的周涛正式步入了北京广播学院。
她毕业的时候,一开始并不是当主持人,而是去了北京市公安局工作。
直到1992年,周涛被调入了北京电视台,主持了《北京新闻》这档栏目,反响很好。
之后,她又被安排主持了《北京晚间新闻》《影视圈》。
凭借着优秀的表现,她在工作不久就获得了“春燕杯”最佳节目主持人大奖。
进入北京卫视工作的第二年,周涛和自己的学长姚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姚宏也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一毕业就进入了央视。
1995年,周涛被央视选中,被安排主持了《综艺大观》这档节目。
刚到央视半年多,又被安排和赵忠祥、倪萍、程前等资深主持人,共同主持了1996年的央视春晚。
之后她又接连15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随着周涛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忙,她和丈夫的婚姻开始出现了裂痕。
结婚后,两个主持人都很忙,连个孩子都没时间生下来,
最终,在2002年,两人心平气和地结束婚姻关系。
这一年,周涛34岁。
离婚后,周涛身边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路云,一位文化传媒行业的商人,
在京城也算是富豪,开始追求她。
2004年夏天,36岁的周涛与路云结婚,婚后第二年周涛生下女儿。
周涛在结婚生子后,依然忙着工作,路云很欣赏和理解周涛,
他积极包揽一些杂事、琐事,包括孩子生病去医院这些事,让周涛很感动。
2009年1月开始,42岁的周涛开始转型到幕后,她的职位变为央视的文艺中心副主任。
从2012年起,她又被央视任命为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负责央视很多大型活动和晚会的制作。
总结:两段婚姻,嫁给富商,生有一个女儿。
董卿:从2005年开始主持春晚,39岁时嫁给富商
董卿1973年11月出生于上海闸北区,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父母都是复旦毕业的高才生,家里充满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1991年,董卿顺利考入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
毕业后,她应聘当上了浙江电视台的主持人。
1996年,她又应聘到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工作。
她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1997年。
1997年,北京、上海、陕西,三地联合办央视春晚,董卿被要求过去协助工作。
随后她被推荐主持《相约星期六》。
2001年,董卿从上海出发去北京参加第五届金话筒奖,得到了央视的青睐。
此后,她的主持生涯开始开挂。
2005年,董卿因为主持春晚大火,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主持人。
从2005年开始,几乎成了春晚雷打不动的主持人,给自己赢得了“央视一姐”的闪光头衔。
直到2014年4月,董卿突然缺席了《我要上春晚》。
很多观众猜测,董卿是不是离开央视了?
没想到,董卿很快回应说:
同时,央视也回应道:
原来董卿是怀孕了,去美国调养,顺便做访问学者。
她的老公是上海有名的富商密春雷。
密春雷出生在1978年,比周涛小5岁,
他也是出生在上海,不过是上海的郊区。
他的大学是在上海同济大学上的,学的是土木建筑专业。
做了几年承包方,他就成立公司单干了。
2003年,密春雷成立上海中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览海集团的前身。
早期,密春雷的公司是在上海崇明区开发房地产项目。
可想而知,密春雷正踩好上海房地产的大好机遇,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 2014年,密春雷将上海中瀛更名为览海控股。
为了让周涛在美国安心养胎,他在美国洛杉矶的富人区-----比弗利山庄,买了一栋豪宅,
这栋豪宅占地面积就有2064平米,
第二年,董卿生下了一个 健康 可爱的儿子。
董卿的丈夫不仅从事地产生意,还在2015年与其他几方合作, 成立了上海人寿公司。
而且还涉足银行、医疗、文娱行业,身家达到60亿左右。
总结:董卿只有一段婚姻,嫁给富商,39岁才进入婚姻,婚后生了一个儿子。
朱迅:31岁嫁给农村出身的央视主持人
1973年,朱迅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
爸爸曾工作于新华社,在香港分社担任副总编辑、东京分社社长。
母亲是一名大学教师,朱迅上面有两个姐姐。
朱迅在14岁时就在《我们这一代》里担任了主持人,
后又被导演田壮壮选中,出演了**《摇滚青年》中的“小小”。
1990年,17岁的朱迅决定到日本留学,业余还需要打工来解决生活费。
1998年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管理学硕士。
毕业后她在日本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父亲病重,她才回到北京。
2000年夏天,朱迅凭借主持“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走红,
此后主持了《欢聚一堂》《正大综艺》《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颁奖大典》《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多档大型综艺节目。
进入央视工作后,朱迅遇见了自己的恋人王志。
王志比朱迅大8岁,他出生在湖南衡阳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
后来由于表现优异,1993年,他调入央视工作。
到央视后,王志成为了刚刚成立的人物访谈节目《东方之子》中的主持人。
两人交往后,恋情发展迅速。
2004年1月,王志向与朱迅结婚,当时朱迅31岁。
朱迅从2013年开始主持央视春晚。
朱迅先后主持了7次央视春晚,上一次主持是2019年。
朱迅婚后,生了一个儿子。
这两年,朱迅也多次辟谣:
总结: 31岁嫁给同行,丈夫也是一名央视主持人,老家是湖南农村的。
婚后育有一个儿子。
李思思:嫁给初恋,婚后生了两个儿子
李思思198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
她的爷爷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爸爸也是一名军人,退役后投身商海,也小有成就。
外公是设计桥梁的高级工程师,妈妈是医生。
李思思从小就长得很漂亮,5岁开始学习舞蹈,
后来她的身高长到了一米72,非常修长。
2001年,才15岁的李思思,就开始担任吉林卫视音乐节目《唱片街》的嘉宾主持。
这段经历,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她想将来当电视台的主持人。
2004年李思思高中毕业,她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如愿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校期间,她担任了北京大学《北大新闻》的主播。
2006年,李思思再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赛,并获得季军。
随后李思思获得北大保研的资格,无需考试就可以直接读硕士。
硕士毕业后,她很顺利地进入央视,经过一年的实习时间,2012年她就成为央视春晚主持人。
首次亮相春晚主持人,她被誉为“春晚最年轻的女主持人”。
李思思坦言第一次主持春晚的时候,她紧张到手抖,还忘记了不少串词,很多串词都是自己临场发挥的。
不过,在观众眼里,她还是很出色的。
2012年起,到如今,包括虎年春晚,她一共主持了9次央视春晚。
2017年李思思缺席了春晚,因为生二胎。
外界曾传闻她嫁了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富豪,
这一点,尼格买提也帮李思思辟谣过,说:“李思思的老公她老公比我还小。”
她曾经在一次节目中提到,自己老公是大学时认识的,也是80后,是理工科专业。
两人都是彼此的初恋,经过6年的爱情长跑,才走进婚姻殿堂。
婚后,她接连生下2个儿子。
总结:与初恋结婚,丈夫是个理工男,婚后生了两个儿子。
以上几个央视一姐,都有共同点:
虽然都是央视一姐,但她们每人在感情方面,都是不同的。
其中,倪萍的感情经历最为曲折,人生也经历了很多磨难,
为了送儿子到美国治病,她拼命走穴,不过最终儿子的眼疾治好了。
她在46岁时与第三任丈夫结婚,虽然没有共同孕育孩子,但第三任丈夫很理解倪萍。
周涛和董卿都最后嫁给了富商,
一个是文化传媒行业的老板,一个是靠地产发家的商人。
周涛婚后生下一个女儿,继续在幕后工作。
董卿生完孩子后,也回到央视工作。
虽然她们两人都嫁给了富商,但婚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
李思思虽然是80后,但她结婚比较早,是和自己的初恋结婚。
李思思学历很高,北大的本科保研,硕士学位。
她婚后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同样也还是继续着自己的主持事业。
朱迅在31岁嫁给了农村出来的央视主持人王志,婚后生了一个儿子。
与其他几位不同的是,朱迅是在结婚后,才开始主持春晚的。
虽然各自的感情经历不同,
但婚后,她们都很快生下孩子,而且生完孩子又回到职场。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
有的人走的路平坦一些,有些人走的路相对要曲折一些。
只要是在追寻自己目标的路上,只要曾经努力过、争取过,
那么,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END
作者| Linda
责编| 若水
欢迎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搞定“央视一姐”、不计较姐弟恋:密春雷的发家史,以及神秘消失
3个亦雌亦雄的大美女,一个46岁自杀,一个不婚不育,一个嫁富商
真正好命的香港豪门儿媳,只生一女便封肚,富豪老公恋家无绯闻
葛庭燧的生平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1913年5月3日生于山东省蓬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40年获燕京大学物理学系硕士学位。1941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194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3~194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1945~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1月偕夫人何怡贞(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及子女回到北京。
1949~1952年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10月调往沈阳,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1961~1981年任副所长。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并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担任该所所长和研究员。1979年被邀请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金属研究所物理所的访问教授。1980年应法国大学部的聘请任里昂国家应用科学学院一级客座教授,被选为中法学院的通讯院士。
追求民主与科学
在近代中国,追求民主首先是与救亡图存、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在一起。葛庭燧的父亲葛启彬年幼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厂里当学徒。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徒步逃回家乡。他经常向葛庭燧讲述当年在京城看到听到的义和团抵抗洋鬼子的英雄故事及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事件。这在葛庭燧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种子。
1930年,葛庭燧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山东省的津贴。在学习期间,受到同班同学胡乔木等人先进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和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加入中国***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一个中队的中队长。一天深夜,北平当局派军警包围清华园,搜捕进步学生,葛庭燧躲在恩师叶企孙的宿舍里,才得以安然无恙。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此后,葛庭燧利用燕京大学作掩护,秘密地为抗日游击队提供重要器材和科技资料。
开创国际固体内耗研究
1938年,葛庭燧在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院认识了何怡贞女士。这时,何怡贞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正在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们说,是爱国的志向,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1940年,葛庭燧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7月,葛庭燧和何怡贞在上海结婚,并于8月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同赴美国。在那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葛庭燧开始了向科学进军的艰难历程。
在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葛庭燧只用两年时间,就以“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为题的论文,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其成果被应用到美军收复南洋群岛时的侦察工作。
随后,他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从事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有关的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又在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进行远程雷达发射和接收两用天线自动开关的研究。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葛庭燧获得了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两张奖状、一枚奖章,并获得一项专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葛庭燧参加了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是该所到任的第二位研究人员。1946年,葛庭燧第一个创制了研究“内耗”用的扭摆仪,并被国际上命名为“葛氏扭摆”。1947年葛庭燧第一次用该仪器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命名为葛峰),阐明了晶粒间的粘滞性质,奠定了滞弹性内耗的理论基础。1949年,他提出晶粒间界无序原子群模型,被称为“葛氏晶界模型”。
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葛庭燧独立地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科研成就,跻身于世界科学名人之列,成为国际固体内耗领域的创始人之一。然而,正当他在科学事业上如日中天之时,葛庭燧却把目光转向了万里之外的祖国——这永远令他不能忘怀的神圣的故土。
回到新生的祖国
1949年,新中国诞生。葛庭燧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积极投入动员和组织留美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各项活动。同年2月,葛庭燧等在芝加哥发起并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他担任理事会主席。5月的一天,葛庭燧收到在香港大学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曹日昌的一封信。拜托他转寄给钱学森一封信,告诉钱学森,“北方当局”希望他尽快回国,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葛庭燧欣然 从命,转寄时又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
以吾兄在学术上造诣之深及在国际上之声誉,如肯毅然回国,将影响一切中国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国致力建设之风气,其造福新中国者诚无限量。弟虽不敏,甚愿追随吾兄之后,返国服务。弟深感个人之造诣及学术地位较之整个民族国家之争生存运动,实属无限渺少,思及吾人久滞国外,对于国内之伟大争生存运动有如隔岸观火,辄觉凄然而自惭!
钱学森一直保存着这封信。1993年,葛庭燧80寿辰前夕,钱学森在祝寿信中写道:“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早日从美归来,为新中国服务。”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就在这一天,葛庭燧在芝加哥以留美科协的名义,主持召开了一个纪念会,并冒着生命危险举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还邀集了34位在芝加哥的清华同学,打电报给国内的叶企孙教授,转致对新中国的祝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同年11月,葛庭燧和夫人何怡贞毅然带领在美国出生的7岁的女儿葛运培和2岁的儿子葛运建回国。
当海岸线隐隐约约出现在东方时,站在甲板上的葛庭燧再也抑制不住潮水般的激情,他伸开双臂,大声欢呼:“我们回到伟大的祖国了……”
这一年,葛庭燧36岁。后来,有人问起他的年龄,葛庭燧总是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获得了新生,我与共和国同龄。
毛主席的接见和鼓励
回国后,葛庭燧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随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清华园建立金属物理研究室,揭开了中国金属内耗研究的第一页。1950年8月,葛庭燧代表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葛庭燧强烈地感受到是***和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决心沿着这条道路勇往直前!
1952年,葛庭燧和何怡贞响应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举家离开北京清华园,前往沈阳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学部委员(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诞生了共和国的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葛庭燧作为第三代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成为一名院士科学家。1956年,葛庭燧以《金属中的内耗与力学性质的研究》一系列论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当年向科学进军的日子里,葛庭燧获得的这个奖格外令人注目,因为在当时颁发的三个一等奖和五个二等奖中,这是唯一在国内进行实验研究的成果。
为了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打开科学文化交流的大门,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1955年11月组成“中国访日科学代表团”。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团长,时年42岁的葛庭燧作为物理学和金属学的代表,荣幸地成为一名团员。访问归来,代表团成员在杭州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和宴请。郭沫若在汇报时,指着葛庭燧向毛泽东介绍说:“他是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员,在日本东京大学和其他城市作的几次学术报告很受欢迎。”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看着葛庭燧说:“好嘛,要赶上去嘛,要培养年轻人嘛!”葛庭燧的双眼湿润了,他亲身感受到了新中国***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无比信任和殷切希望。
在自己的国土上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1979年,葛庭燧实现了毕生的追求,成为一名中国***党员。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庄严地表达了这样的决心:余生交给党安排,在科技现代化的征途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0年,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合肥,参加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回忆起当年南下的情景,他说起了一段经历。1949年我由美国回国的时候,有些好心的美国朋友说中国人的科技不行,他们说,翻开近代的科技书籍能找到几个中国人的名字?我不服气地对他们说,我们有四大发明。1980年8月,我在美国又见到了当年的一些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的外国老朋友。在交谈中,他们承认国际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中,现在不乏中国人的名字,但这些人都是由外国培养的,成果也出在外国。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想,难道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吗?——能,我们一定能!
葛庭燧决心在中国的实验室里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1982年,固体物理所招收15名研究生,他在录取通知书上提出以下问题,要考生一一回答:你在固体物理所如何为四化建设和振兴中华服务?在实验室的创建中,你能否适应滚打摸爬的艰苦环境?你对研究工作要强调团结合作、集体讨论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持何看法?显然,他是在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有了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攻关不畏难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固体物理所由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集体,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战斗力,坚持不懈地钻研科学难关,最终走向了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
弹指一挥间,20年后的今天,葛庭燧亲手创建和领导的“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早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研究中心之一。该实验室7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科学奖。1989年7月,第九届国际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葛庭燧成功地主持了这次学术盛会,并荣获内耗与超声衰减国际奖。这是该学科的最高国际奖,至今全世界只有三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会议文集收入论文159篇,其中属于中国的就占69篇。这使葛庭燧感到非常欣慰,他说:“通过这次会议的检阅,我们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固体内耗研究队伍,总算为中国人争得了一些荣誉。”
十年后,1999年葛庭燧获美国TMS最高学术奖梅尔奖。杨振宁博士得知葛庭燧荣获梅尔奖后,在给葛庭燧的信中说:“我要向你祝贺!六十多年你对内耗问题的贡献,对培养中国材料科学人才的努力是大家都称赞不绝的。”
赤子情怀和高尚风范
葛庭燧在事业上,一心探求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活中也处处想着国家利益。虽然他是成就卓著的著名科学家,却从来不追求个人的生活享受。他的言行处处闪烁着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德,给他周围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1979年,葛庭燧到西德斯图加特马普金属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待遇比较优厚,但他却和青年人一样,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青年人劝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不要再跟我们乘公共汽车了。”葛庭燧笑着说:“我们国家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搞‘四化’的,多节省一个马克外汇,就是对‘四化’建设的支援。”同年11月,他从西德应邀到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顺道回国。临行前,他往旅行袋里塞了两双半旧的皮鞋。有人不解的问:“远道回国带旧皮鞋干嘛!”他回答说:“带回去补一补。”原来,在西德修理要花几十马克,所以他要把旧皮鞋带回国内修理。
1995年,葛庭燧应邀前往日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准备从合肥乘民航班机到上海,然后出国。售票员一见葛庭燧的证件注明是“院士”,就执意要卖一张豪华舱机票给他,但葛庭燧坚决谢绝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葛庭燧坚信,古诗中的这个哲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平时,他连办公用纸也非常节约,一张纸用了又用,直到不能用为止。用过的日历也利用起来,舍不得丢弃。1991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洪灾,葛庭燧先后四次捐款。他对希望工程和中科院合肥分院子弟学校也多次捐款。他说,作为***员应该尽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1991年,葛庭燧被中共安徽省委授予优秀党员的称号。
1996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合肥接见在皖中科院院士。因胡锦涛是清华毕业生,一见葛庭燧就亲切地尊称“老学长”。两位校友就人才外流和培养“四有”青年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交谈。胡锦涛还看了葛庭燧5月4日给青年朋友作的“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报告搞,对这位老科学家的赤子情怀和高尚风范深表敬意。
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闪闪发光
1999年3月,葛庭燧从美国领取梅尔奖归来,就继续埋头于学术著作的写作。6月,在一次肛肠手术时,竟意外发现他的左腿上有一个小包块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月,又进行了腿部的扩大手术。消息传到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前往看望,并指示要提供最优良的医疗服务。
葛庭燧并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他相信,自己的身体一向健康,很快就会好起来。和一切仁人志士一样,葛庭燧只是觉得:存在着,就要做点什么。他内心纯粹的信念毫无改变,他要为科学事业继续奋战。在病榻上,他一面输液、换药,一面精心修改一篇数万字的论文,赶着寄往国外,在共和国50周年诞辰之际发表。经过七个月的奋笔疾书,至今年元月,他终于完成了6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固体内耗理论基础》之一[晶界弛豫与晶界结构]。葛庭燧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但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2月5日,他抱病参加固体物理所的春节团拜会,听完大家的发言,葛庭燧向青年们提出挑战:我还有个四年计划,再写两本书,你们也愿意订个四年计划吗?
然而,癌细胞疯狂地吞噬葛庭燧的肌体。右手感到无力,腿上又出现一个小瘤。经检查,病灶已扩展到他的大脑、肺和肝脏,毒化他周身的血液,他不幸又跌了一跤,……在犹如山崩一般的病势制压下,他被迫整日躺在床上,中止写作,接受光疗。家人暗示他,他心里多少也明白,但在别人面前他总是显得异常刚强。他经常让人扶着他坐上轮椅,在室内转转。他说,我总有一天要站起来,即便右手不行了,我还能练习用左手写字著书。他依然时刻牵挂着他酷爱一生的内耗事业,牵挂着他寄于希望的代青年。
让我们读一读从录音带中整理出来的部份原始记录吧。
3月22日 葛庭燧对沈阳金属所的来人说:要鼓励年轻人加油、创新。固体所的年轻人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是很好的。希望金属所常来人,大家合作,一起超过外国人。
4月1日 何怡贞亲自送来一束盛开的杜鹃花。葛庭燧看了看鲜花,目光转向这位60年相濡以沫的老伴,最后停在何怡贞那只骨折的手上,深情地说:骨折三次了!何怡贞说:现在好了。说完,两人又意味深长地勾勾手。何怡贞再三鼓励他说:“你要和疾病作斗争,坚持到底。”葛庭燧说:“我一定做到。”
4月11日 葛庭燧对固体所领导说:希望固体所能发达起来,内耗和纳米,都要依靠你们了。要抓紧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一个年轻人怎么能什么都好呢?要多看他们的优点。三、四十岁的青年,还能干很多年。
4月13日 徐娇娇是葛庭燧通过希望工程救助的一位小姑娘。如今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还是地区三好学生,今年“六一”要去北京参加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听了团省委同志的报告,葛庭燧说:现在成绩很好,还要继续努力,不要骄傲自满,我希望她将来有大的成就。接着又说,以后我还希望通过你们对别的贫困孩子给予适当的帮助。
4月22日 葛庭燧一生主张“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儿子葛运建受父母影响,1990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孙子葛树森目前正在法国留学。这一天葛庭燧再三叮嘱葛树森的妈妈:不要回来看我,要他抓紧学习,拿了学位,一定要回国。
葛庭燧的病情在恶化。他体内的免疫系统已全部瓦解,晚期癌症的种种并发症折磨着他,葛庭燧只是静默无言地忍受着。他心里明白,马克思在向他招手了。4月29日上午,葛庭燧走了。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而远去。他的有关器官已经捐献,这样,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他还可以为医学科学的进步竭忠效力;他的骨灰将撒向齐鲁大地,这样,他就依然和祖国母亲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永不分离!
20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获得2007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闵恩泽;党的理论传播者方永刚;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谢延信;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鸿烈;用爱心唤醒英雄的妻子罗映珍;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李剑英 ;被称为湖南张海迪的残疾人李丽;坚守医德的医生陈晓兰;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此外,感动中国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NO 1: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事迹:他是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NO 2: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事迹: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
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NO 3: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事迹: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颁奖词: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NO 4: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事迹: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NO 5: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事迹: 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颁奖词: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NO 6:李丽 湖南张海迪
事迹: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NO 7: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事迹: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颁奖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NO 8: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事迹: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NO 9: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事迹: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NO 10: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事迹: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
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特别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事迹: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推荐词集锦: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
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大江后浪推前浪,
丰田新穗赶旧穗。
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
靠的就是这新一辈
(阎肃)
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陈章良)
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激情,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后、80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王晓晖)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纪宝成)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刘姝威)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杜玉波)
视频:
/archives/2008/200821891351.html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36岁香港留学读研究生”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