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长向别时圆什么意思,“何事长向别时圆”具体如何解释
1、“何事长向别时圆”具体如何解释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一、原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原文节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已被人们吟唱了九百多年,月到中秋,词中意境便不时在我脑海浮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生叩问青天直抒胸臆,几多豪迈。这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换来的却是苍天的无言以答,先生是何等寂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仰望茫茫天际,先生作无数猜想,却无法知道天上是何年何月。
真是人间有限苍天无限,人的一生匆匆忙忙歧路多多,所能完成的大事正事又有几件?毛主席也曾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自古雄才大略之辈谁能没有几多伤感和无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先生内心世界的极度矛盾跃然纸上。好个“高处不胜寒”,先生历经宦海沉浮才有此感叹,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特立独行。
要么不偏不倚,险象环生的官场有谁能自主选择?现实的名利诱惑与不甘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是先生自身始终摆脱不了的一对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宫阙的仙女们在月明风清下翩翩起舞,自由自在,这正是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王国、精神世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明月的朗朗映照下,先生酒后的幻觉已不复存在,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稍纵即逝,哪怕做片刻挽留。眼前杯盏狼藉,只身孤影,顿觉无限凄凉。先生此刻已是目光呆滞,潸然泪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先生告诫自己和他人不该有恨,恰恰说明此时他已是恨满胸口,但恨透了又能怎么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多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呵。万事万物不可能至善至美,这才是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显得既可悲又可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生感叹之余,理性面对人生,憧憬未来。天各一方,彼此要照顾好自己要善待自己,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比权力金钱美色更值得珍爱与留恋的东西,比如先生眼里的中秋明月。
3、何事长向别时圆什么意思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何事长向别时圆”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句的意思是: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4、苏轼的《水调歌头》“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
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首先,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州。由于苏轼和弟弟苏辙七年未能相见,故而借助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写下了这首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包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的千古名作。
然后,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俱是凸显了性格的豪放和气魄的不凡,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寻。即头顶上的这轮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问苍天给一个答案。
紧接着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进一步对宇宙的追寻,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为有疑问,想要得到一个答案,可苍天又不会给出答案。所以苏轼便想着自己去找这个答案,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处在高处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寒冷。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