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英语作文

2024-12-18 19:56分类: 留学政策 阅读:

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英语作文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文章目录列表:

1.哪些人不适合去美国留学
2.不同年龄段新加坡留学须知
3.高中作文杨振宁给我的启发
4.大家对出国留学的看法
5.英国小留学生怎么去的?什么人的孩子从小就可以去英国留学?
6.出国留学 深圳低龄留学每年以15%至20%速度增长

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英语作文

哪些人不适合去美国留学

随着低龄留学在国内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都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但是留学并不能盲目随波逐流,看到别人家孩子去留学就把自己孩子送到国外。近年来低龄留学生问题频出,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去美国高中留学。

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学生远去美国学习,父母不在身边,父母就没有可能随时监管,美国留学学校虽然管理已经很严格,但也不可能像父母一样24小时进行监管,所以那些读书不自觉或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钻空子不读书或花大量的时间去玩,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不及格,被美国学校退学。

以自我为中 心的学生

任何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社会的规矩及习惯已经形成,不可能叫社会去适应学生,只有学生去适应社会。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也是如此,也就是学生去美国的时候,美国已经有其固有的文化和习惯,作为一个留学生,必 须去适应,而不可能叫美国的社会去为学生而改变。如果一个学生在家庭里被溺爱,以自我为中 心,他就没有办法去适应美国的社会,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被呵护,从而在人际关系上(和学校老师、和学校同学、和住家成员等)导致许多矛盾的发生而无法解决,不得不离开美国回国。

依赖性非常强的学生

由于是在异国读书,所以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如果学生有很大依赖心理,不愿意自己去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任何事情都要找父母去协助,而父母远在祖国,无法给与及时的帮助,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就无法在美国生存,只能回国。

跟父母不能有效沟通的学生

16岁左右的孩子,正好处于青春反抗期,做事喜欢独行其道,这是正常的生理状况。如果这个时期的学生,家庭的教育很好,父母和学生的沟通很顺利,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就能适应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有些学生反叛性特别强,不顾周围人的看法和社会规范,总是去挑战法律或规章的底线(美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及规定是很严格的,比如视频内容都分为级别,哪些是未成年人可以看的,哪些是不允许看的,如果触犯,结果就是被开除),对父母、学校老师及住家监护人的教诲和建议不听不理,或表面上态度很好,但实际上仍然我行我素,会导致学校和美国社会无法接受该生,导致被开除或退学的结果。

不同年龄段新加坡留学须知

不同年龄段新加坡留学须知

1、幼儿园

三岁孩童也可以留学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低龄的留学国家,允许年满三岁的孩子到新加坡留学,为3-6岁的孩子提供三年学前教育。新加坡幼儿园入园零要求,不需要语言成绩、考试、面试,只要符合年龄即可申请。

新加坡也是包容性国家,在开放低龄的同时,考虑到孩子看护,照料问题,为未满17周岁的学生开放“母亲陪读政策”。

让孩子在国外能享受到高品质教育的同时,还能得到妈妈、奶奶或姥姥任意一位陪护、照料,安心完成学业。

2、小学

为6-14周岁的儿童提供6年的小学教育,在政府学校学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新加坡为国际学生设立了统一的招生考试AEIS。

因为每年申请的学生太多,考虑到国际学生的英文基础水平不同,AEIS考试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重点考察学生的英语和数学水平。每年报考AEIS考试的考生有2-3万左右,而通常只有20%-30%,想要通过AEIS考试的难度并不小。

3、中学

为12-16周岁的适龄学生提供4-5年的中学教育,新加坡小学生通过离校考试PSLE成绩进入中学,而国际生则需要通过AEIS考试入学。

新加坡政府中学分为快捷班中一至中四、普通班中一至中五两种,如果就读普通班的学生需要在中四毕业考“N”水准考试。只有“N”水准考试成绩通过了才可以继续就读中五课程,中五毕业的时候进行统一的“O”水准考试。

因为教育体制不同,初中阶段去新加坡留学年级会比在国内低一级,国内读完初二的学生来到新加坡就只能选择读中二或中一。如果是初中毕业学生,想读政府学校的话,可以通过AEIS进入中三学习。中学课程包括快捷课程(4年制)和普通学术课程(5年制)。

4、高中

16周岁以上的适龄学生可以进入高中,新加坡没有国内意义的高中,新加坡对应高中阶段教育的是初级学院(JC),与国内不同,初级学院只有两年的课程。

两年课程结束后,学生将参加A-Level考试,学生凭借考试成绩可以申请新加坡6所知名的公立大学,同时A-Level成绩还可以申请英联邦国家的大学。

5、专科及以上学历

新加坡高校分为理工学院,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这三类院校对于申请人的年龄并无要求,只要申请人能够达到入学要求即可。

虽然院校对于申请人的年龄没有要求,如果申请人年龄越大,申请留学签证难度也越大。

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的学生请求新加坡留学签证一般适合年纪在30岁以下,如本科毕业的学生请求攻读硕士课程年纪可相应的放宽至40岁。

扩展阅读:新加坡各阶段留学费用介绍

一、学费

1.幼儿园:800-1000元新币/月。

2.小学:学费新币650新币/月。

3.中学:学费按月收费,国际学生为1100新币/月。中国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新加坡aeis考试申请新加坡政府中小学插班去新加坡留学。在新加坡就读aeis预备课程通常需要六个月的时间,新加坡aeis课程费用约7000元新币。

4.新加坡高中(初级学院):学费按月收费,国际学生为1450新币/月。

5.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费25000元新币/年。

6.新加坡大学学费:学费约为20000-30000新币/年。

7.新加坡大学研究生学费:学费约为20000-40000新币/年。

二、生活费

新加坡留学一年生活费大约在5-10万元左右,不过实际的开销也是因人而异的。新加坡政府对于外国学生的打工控制严格,留学生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并通过申请才能在新加坡打工。当然,这也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在新加坡的各大美食中心和学校餐厅可以吃到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国的食物,学生平均每天在饮食上花费12元新币,月均400元新币。

学生在新加坡留学期间生活费,包括娱乐、聚会、活动、购物、就诊为每月300元新币左右。假期或周日,免不了去逛一下大街,作为亚洲购物中心和旅游天堂,新加坡各种商厦琳琅满目,买学习用品、心爱的礼物或生活必须品是必不可少的。

三、资助

1.SM(Senior Middle)奖学金计划

这是我国学生最常申请的。这项计划由新加坡教育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目的在于吸引优秀的中国学生来新留学。目前 SM奖学金主要分为四类:SM1、SM2、SM2.5、SM3。

⑴SM1奖学金计划

招收对象主要是全国省级重点中学的优秀初三毕业生。被录取的学生将在当年的 9月底10月初来新加坡,之后进行两个月左右的预科班学习,主要内容是英语补习。次年1月进入中三,中四毕业参加英国剑桥“O”水准统考,并根据考试成绩报考初级学院(新加坡的高中)。

SM1学生和新加坡教育部的合同期限为4年,也就是说,当SM1的学生从初院毕业后就可以自动解约,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英联邦的国家都可以用A-level的成绩来申请。美国多数学校也承认A-level成绩,但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参加SAT考试。

SM1学生获发的生活费是前两年每年2200新元,初院两年每年2400新元,学费、住宿费及伙食费已经由教育部付给学校或者宿舍。

⑵SM2奖学金计划

SM2项目是一个新加坡教育部的奖学金的计划,特别针对中国高二理科优秀学生。分配的中学同SM1计划基本相同。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包括英文,数学,物理及IQ。被录取的SM2学生将在当年的12月初来新。SM2学生的奖学金包括:生活费6000新元/年,另外提供学费、住宿费及早晚两餐。

SM2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要为新加坡服务6年,即在新加坡的注册公司工作,工作国家不限。想毕业后先出国读研或读博再回新加坡工作的学生,需与教育部商量,放押金以保证会回新加坡工作。合约期满前解除合约,学生需对奖学金提供方根据协议进行赔偿。

⑶SM3奖学金计划

招生对象是中国大学的大一入学新生,北航、川大、西安交大、厦门大学、武汉大学都有学生曾经申请到,每年学校稍有不同。

SM3的学生每年12月到新加坡,次年8月入学,期间接受6个月的预科班培训,和SM2相似,SM3学生一年的生活费也是6000新元。合约及赔偿问题也与SM2一致。

⑷SM2.5奖学金计划

新加坡 SM2.5项目是新加坡政府公立大学重要招生合作项目之一,通过校方推荐及新方选拨的方式招收一定数量的中国高三毕业生,录取学生赴新加坡学习将享受新加坡政府助学金。毕业时学生成绩优异,可申请新加坡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继续深造。

2.新加坡全额奖学金

新加坡 3所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提供本科教育颁发学士学位,5所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颁发专业教育文凭(相当于大专)。

全额奖学金是国立大学才会提供的,招生人数非常有限,招考也十分严格。主要是由学校推荐,然后再统一参加新加坡大学的笔试、面试。

3.新加坡助学金

新加坡政府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到新加坡公立院校留学,凡被学校录取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新加坡政府资金援助。

注:1新币≈5.15元人民币

扩展阅读:赴新加坡留学如何挑选目标院校?

一、学校认证

在所有的因素中,大家首先要看的,应该是学校的办学资质,而新加坡最权威的大学认证,是Edutrust认证,即教育信托保障计划,通过认证的院校发放的学历才受认可。

此外大家还要关注学校对于留学生的招生资格,有些学校虽然受到官方的认证,但是校内的设施并不能够满足留学生的需求,达不到资格的学校是没有办法提供好的环境的。

所以大家在申请之前,一定要去官方的网站进行查询,看看学校是否是正规办学,合格办学,是否可以提供含金量高的学历证书。

二、合作院校

作为一个开放度非常高的国家,新加坡与海外各国都保持着良好的教育往来,与各国的院校达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教学交流计划。

一所学校够不够优秀,还需要看与学校合作的海外院校的质量,一般越好的学校,其合作院校的数量越多,质量也越高。

一次留学享受双重教育,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如果你足够优秀,还可以申请交换留学,一般这样学校还会为你提供奖学金的资助,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

三、社会认可度

当然,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如果你的学校社会认可度高,那么你在求职的时候,机会也会更多。

所以在申请前,做一下调查,看看社会各大企业对于一些学校的看法,以及普通大众对院校的评价,这有助于你选择。

高中作文杨振宁给我的启发

百度推广

的?”

杨振宁显然给问住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他停顿了好一阵,向对方作了一个他自己也并不满意的答复。随

后,话题又转入这两个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含义,并把它们放入物理学学术这个特定领域里加以比照,以找到这两个词之间的细腻区别。杨振宁认为,这一关于“理

论”和“思想”的词义讨论似乎没有得出任何具体的结论,但令他印象至深。

中国在10年里有望问鼎诺贝尔奖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至今,已经30年了。

2001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宾馆11楼,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轻轻撩开南窗的窗帘,显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几年间,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变得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认不出来了!

杨振宁已经有7、8年没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唤起多年以前的记忆,但他已无从找到这座城市原来所给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杨振宁认为,新中国已是一个新新中国了。

杨振宁还认为,中国在20世纪的科技进步非常之快,而且现在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进步。再过三四十年,中国一定能够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当谈到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时,杨振宁十分坦率地承认,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时候数学好,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地向他灌输数学知识,上初一、初二时,还让一位着名的历史教授教他《孟子》。

对于当前出现低龄出国留学现象,杨振宁的看法很辩证:一个人的目标是在学术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最好的办法是在国内念好的中学和大学,到国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将来的生活优裕,那么低龄出国的成功率比较大。

他还认为,中国的机会比外国的机会多。

 

 他说:“清华的学生比美国大学的学生水平高。这话我不是随便讲的,是认真想过的。中国的学生数是美国的4倍,而中国的大学远远没有美国多。所以我说,哈

佛大学学生的水平不能跟清华大学比。中国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一开始有吃亏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稳扎稳打所以导致学生的胆子小,一开始手脚放

不开,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步子也快了。”

谈及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在本土问鼎诺贝尔奖,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说,他对冯友兰晚年提出的“旧邦新命”论完全赞同。

“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在21世纪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旧邦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国家。对于21世纪的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大家对出国留学的看法

这个问题嘛!!?

需要研究的,我在这里只是简单的阐述己见,出国可以学到异族的文化,知识和民族风情,增加自己的阅历。

可以较肯定的说,在国外学老外的基本常识一定比在己国学的带劲,兴趣会高很多的,学到的也会比较多的————当然你要肯学!!

话又说回来了,都跑外国去求学,咱国内的学校不就荒了吗

如果是爱国的人,可以去留学的,因为他会把学来的用到祖国建设上,(这观点有些老了吧!但是我认为在地球统一之前,这个观点是比较正确的!!)

英国小留学生怎么去的?什么人的孩子从小就可以去英国留学?

英国小留学生问题最近牵动了国人的心,有的人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快点回国离开采取群体免疫的英国吧,有的人认为,还是待在英国,不要回来传染给我们,不管大家什么意见,有很多人好奇,怎么会有1.5万小留学生在英国,都是什么样的人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到英国留学?

留英学生人数众多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留学市场2019年盘点与2020年展望》,2019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最多,一年留学签人数为9.9万,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8-2019学年中国学生数量达到369548人,占国际生总数的33.7%,而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中国学生注册就读英国硕士就达到66225人,应该说,最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激增,和我们传统思维里出国人数很少的观念相差很大。

留英小学生今年来人数增长很快

近年来,留学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以前一提起留学,一般都是指上大学或者读研读博,从高中去国外读书的都是少数,更别说是小学生留学了。最近几年,留学生年龄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压力,导致一部分孩子在国内很难升入较好的中学,进而获得较好的教育,迫使家长“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这里我不对这些家长的做法做出任何评价,只是说出小留学生人数激增的种种可能。

哪些家庭会送孩子去英国留学

毫无疑问,能够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庭,收入条件都不错,特别是去英国留学,在所有留学的国家里,英国的留学费用是最高的,大概一年要30万人民币左右,当然,小留学生无法生活在校园内,很可能会寄宿在英国本地家庭里,这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而且,相比于读本科或者读硕士,读小学就意味着整个留学生涯会很长,累计的费用将十分昂贵。因此,我认为能送孩子去英国留学的,一定是家庭收入很好的一类人,即有钱人。

其实很讨厌中国这个群体,他们父母赚大陆人钱,去外国缴税消费,更主要的是送孩子去西方学习没意义,除了接受西方普世价值观和英语,其它在没什么了,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有钱可以去如何最好的私立学校,没钱只能读公立学校,就像中国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中国就不一样了,是应试教育,你必须努力学习,考好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学习,和钱没关系,这个也是比较公平的,照顾了大多数穷人家孩子,中国这个群体出国留学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在国内考不上重点高中,只好用钱去国外读重点高中。

我是数学李老师,来说说我的看法。

关于英国留学生

近日,国外疫情形势严峻,一则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由于欧洲疫情严重,1.5万小留学生滞留在英国,他们年龄从10岁到17岁不等,平均年龄14岁。多名留学生家长联名申请祖国包机将小留学生接回国。

也是从这条消息中,我们才了解到,在英国有22万中国留学生,其中有1.5万小留学生。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有疑问,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要去英国留学,他们是怎么去的?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英国留学费用

学费、住宿费、水电气、交通费、电话费、宽带费、饮食费、课本及学习用品费用等。

参考下表,所有费用加起来留学一年将花费34327英镑,折合人民币大概为30万人民币。

在英国留学,一年就要花费30万左右,可见这不是普通家庭可以做到的,最起码得是中产家庭才可以做到。

为什么去英国留学?

既然一年留学费用这么高,为什么还要如此多人要送孩子去英国留学呢?而且为什么年龄还那么小就要送出国,而偏偏又是英国呢?

据了解,原来是英国的十年永居政策:在英国居住满十年即可申请永居。具体条件参考如下:

申请人在英国连续合法居住10年;10年中离境英国总天数不超过540天,单次离开时间不超过180天;申请人没有违法或犯罪记录;满足英语语言考试要求。

而假设学生在初中就选择在英国留学,大概是12岁开始,然后初中加高中5年,大学本科3年,研究生2年。那么22岁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达到10年要求,申请永久居住了。

我认为孩子很小就被送到国外,对孩子的身心 健康 发展都有影响,且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外国的月亮不比我们的国家圆,我们的祖国现在日益强大,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也越来越强,在自己的国家成长才是更好的!

让小孩到英国读小学,你肯定是有钱人。首先你的钱是赚中国其他人的剩余劳动。其次,小学、初中教育是培养为国家服务人的教育。你孩子在英国受教育就是培养为英国服务的。结果是你把中国的钱去培养为英国服务、为英国卖命的人!除了这个就没有人叫汉奸了。

出国留学,据我所知,一年三万欧元在英德这样的国家差不多可以拿下来,那么根据这个数字,反推家庭收入,一年至少要收入50万以上,假设只有一个人挣钱,月薪至少需要40000+,才可以支撑得起一个小留学生。

年薪50万,即便是北上广深,大概也没有太多人能达到这个收入,不过以我们的人口基数,这个收入的人也不少,所以光是去留英的小留学生,就有小两万,还有成年留学生二十多万。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家孩子去不起,然后,去得起的对我来说都很有钱,难怪某个小留学生的母亲理直气壮的说“你们就是仇富”,当我推算出上面的数字时,说实话我真有点仇富,不过这就是人生,仇富不带来任何收益,还是免了吧。

至于他们是怎么去的,那就更简单了,根据收入与信息成正比的一般规律,收入越高,信息渠道和来源就越多,越准确,他们自然有我们不知道的方法,或者我们知道了也用不起的方法。

要不然怎么会有人想出办法,通过小留学生入外籍,然后高考申请国内顶级大学,以留学生的身份免试入学,还能一年拿到十几几十万的国家补贴,若是继续读研读博,稍微省省,光是补贴都能在北上广买房了吧?

所以,如果你想过更精彩的人生,就得努力挣钱,有了钱,你的人生自然精彩!

最后说一句,不推荐送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出国读书,如果你也想移民不做中国人了请随便。

恕我直言,如果不是这次境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此猛烈,担心造成我们这边输入性疫情发生,我确实不怎么关心国外的疫情;我们国内的事情都还关心不过来呢,谁有那份闲情逸致。

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一位留学英国小学生的妈妈,提出让政府包机接英国留学的小学生回国的事情,已经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的回应,我相信应该很快就会有眉目的:

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尤其是我们中国的父母,因为把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都转变成对孩子的希望,造成做父母的活得累,孩子也过得累。

坊间有朋友说,现在的孩子,竞争已经从娘胎里就开始了!你看看书市、书店里,是不是有胎教音乐一类的东西?看来我朋友说得还真是有根有据。

据了解,许多国家为了吸引中国留学生,确实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尤其是英国,听说还是留学学费相对比较低的国家,

在英国的寄宿制小学读书,一年费用大概在20万元到30万元(人民币)。这个费用可能对于国外来说并不高,但对于我们国内的小学费用来说,那就近乎天价了!因为我们的小学生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我身边把小学生孩子送到英国留学的,目前确实还没有,但把孩子送到英国高中留学的,我见过。

按我了解,把孩子送去英国读小学、中学的,应该是那些经商有成,经济相对富裕一些的家庭,或者是公司高管,尤其是外资公司的高管居多;也有经济条件中上,但孩子国内学习情况很一般,父母期望却比较高的家庭。

不过,是哪些家庭出于怎样的考虑把孩子送到英国去读书,我们并不关心,也不是该我们关心的事情。

现在英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确实已经很严重了,希望这些留学英国的小学生能够平安度过这次危机。

真是不离开家不知道家的好,不出国不知道国家的好啊!这些小留学生这次真遭罪了!

有钱,有关系的人能去。特别是这样的少年儿童,送出去的家庭有几个不是为了将来既享受国内的上层圈子的经济利益,同时享受国外的高福利。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小孩绝对说不上有多爱国,也说不上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帮助。这样的洋孩子,从来没有接受过我们的 历史 文化和美好传统,有的只是效忠于外国的理念。他们实际上已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华人,也不是华裔,是彻底的黄皮肤的洋人。所以首要的就是,请保护好国内的儿童。

英国有很多中国的小留学生,他们是怎么去的呢?大家很好奇,我来说一下。

由于国内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很多有钱人家的家长想要孩子,减轻学习负担,以及去西方,开阔眼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取得同等的学历,那么出国无非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英国又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很多家长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去英国读书。

那么这些孩子去英国读书,生活起居怎么办呢?它们会寄居在一些老人的家庭里,但是也是需要给他们相应的费用的。总共下来一个家庭,对孩子在国外留学的费用是二三十万左右。这是一般家庭难以接受和承受的,所以能去国外读书的孩子,家庭条件都是非常优越的。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而很多人崇洋媚外,认为西方国家的教育质量好,把孩子送到国外,现在遇到了疫情,没有人替他们考虑,还是寻求中国***的帮助。现在才知道,只有自己国家才会把你当作珍宝对待。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所以不要一致认为,国外的教育好,只是国外跟国内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于同等学力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国外的学生是比不上中国的学生的。国外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当中学习。所以他们的理念跟国内的理念不同。

在中国同样可以学到好的知识,你若聪明同样可以在玩耍当中学习,在玩耍当中进步。我们普通人的家庭还是比较多的,就让孩子安心的在家接受国内的教育,将来同样可以在 社会 上发光发热。同样可以寻找自己的一片舞台。

中国在英国的小留学生多达1.5万人,他们的平均年龄14岁。这几天因为国外疫情特别严重,有的父母想着孩子远在异国他乡,特别着急,曾经166个家庭一起提出让政府包机接孩子回来。

这样庞大数量的孩子,不是说接就能接回来的,于是网上有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听着这些反对的声音,有的人就坐不住了,觉得我们是在嫉妒他。嫉妒他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我想说我历来的观点就是有什么样的钱过什么样的日子,不与人攀比,不与人计较,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爱国。

他们为什么会把孩子送出国呢?我想这个中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太远。我记得我孩子上初中时说要去南充读,南充到我们家也就40分钟车程。我都没有同意,上高中时才勉强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读书。我想我们真的没有他们有远见,让我把孩子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我是真心舍不得。 孩子到外面读书真的就那么好吗?孩子从小就离开了父母,就像我们这里的孩子,父母离开了他们,成了留守儿童。尽管小留学生没有物质上的忧虑,但是会不会有精神上的缺失呢?长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不能经常与爸爸妈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他们会不会变得性格孤僻?会不会真的完全被欧洲化?部分人会不会变得没有亲情?我想这些都未可知。

但是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孩子对祖国的了解知之甚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了解仅限于纸质上,甚至有可能连祖国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一个不爱国的父母教不出爱国的孩子,一个不爱国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报效祖国?

能够把孩子送出国的人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必须有割舍亲情的勇气,还必须有能忍受骨肉分离的耐性。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很难做到的吧!

我身边正好有这样的孩子,我来说说吧。

1、对于他们是怎么去的呢?

大部分人都是看身边朋友的孩子有在国外念书的,觉得不错,然后就找到了留学中介,给孩子办理了留学手续,并送出国的。

2、家里比较有钱但学习并不顶尖的

我的一个客户虽然是工薪阶层,但是家里有6套房子,而且位置都很好,在省城基本上每套都价值几百万,总资产加起来有1千多万,而家里呢就只有这一个孩子。

他的孩子呢,小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好,但是到了初中除了英语,其他一般吧。如果想考上一个好高中,难度很大,如果去不了这些高中呢,考大学也是个问题了。

他父母,还有爷爷奶奶等都是国内211名校毕业,但是以孩子的情况根本不行。父母觉得孩子上不了名校,太丢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父母根据中介的介绍呢,在英国上高中,并且考大学或者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绿色通道,能考上的学校呢是可以排在世界前200名的学校,也算是名校了。明显比在国内上的学校高一个档次,也能满足他们家的需求。

3、家里有权有势的

我认识的另一家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

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一对一辅导了,一个月几万的补习费,但是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后来孩子的妈妈就辞职了,专门在家照顾孩子。后来孩子的爸爸升了职成为了二把手,调到了一个发达的省市,家里的经济条件更好了,就直接把孩子送出国读高中了,而且孩子的母亲也跟着一起去了国外。

出国了,孩子是好了,但是夫妻关系和以前相比快名存实亡了,只是不敢离婚而已。他们不常回国,这么多年,也很少见到了,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出国留学 深圳低龄留学每年以15%至20%速度增长

 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我国低龄留学生8年间增数百倍

  记者采访本地留学机构和部分中学了解到深圳低龄留学越来越热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下称“《报告》”),根据《报告》,赴美读高中人数从八年前的65人增至2013年的23795人,8年内增数百倍,低龄化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

 有深圳海外留学从业者表示,基于深圳家庭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近年来深圳地区初中、高中生留学也一直高速增长,总规模预计已达数千人。相关教育界人士表示,应慎重选择低龄海外留学,语言能力、性格特征、自我管理等方面应反复考量。也有专家认为,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中,低龄海外留学趋热也反映出国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诸多不足。

 数据:

  深圳低龄留学每年以15%至20%速度增长

 根据《报告》,2013年,随着本科阶段留学人数的增加,出国读高中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出国留学的年龄层次逐渐向中学生发展。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人数近些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至2006学年,中国在美国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仅为65人,人数极少。而在短短3年间,中国在美国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迅速膨胀,达到2008至2009学年的4503人。

 而在4年以后,2012至2013年,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3795人,其增长速度极为迅速,为8年前人数的数百倍。该《报告》分析认为,中国留学生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低年龄层的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其出国留学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孩子出国留学的时间越来越早。本科留学所占的比重几乎与研究生留学持平,高中留学急速发展。

 深圳一家海外留学机构总监告诉记者,近年来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出国求学人数逐渐增多。据他估算,目前深圳市中学生每年申请出国留学的人数规模大约在1000至2000人,且每年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其中多集中在初三至高三阶段,“目前初中、高中海外留学一年花费大概在20万元~30万元人民币,深圳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有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在孩子较小时就出国留学。”

  现象:

  出国既有开眼界的也有逃避考试竞争

 家住南山区的黄女士去年把正在读初二、成绩优异的女儿送入美国某高中。“我们打算初中毕业后才送她出去,但她说早点出去好,初三那一年纯粹为复习中考浪费时间,还不如出去扩展眼界。”黄女士说,她觉得女儿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打算在高中阶段送她出国,也是不愿让她再受限于“应试教育”。

 黄女士说,从目前女儿反馈来看,并没有出现什么不适应的情况,结交了很多美国朋友,和中国学生交往也很融洽。

 还有人出国是为了逃避残酷的考试竞争。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周建定向记者介绍,从目前情况看,高一、高二每班都有一到两人出国留学,到了高三,差不多每个班有5人或更多人选择出国,“有的人是成绩非常优异,也有人是为了逃避高考。”

 福田区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成绩不太理想,按照目前情况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可能性比较小,“早点送他出去接受教育,以后直接申请国外大学,或许比在国内发展还好,现在多花点钱很值得。”

 性格开朗自制力强

  更适合做小留学生

 “一般情况,性格外向、开朗的孩子比较容易适应文化迥异的新环境,比较容易和外国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据上述留学机构总监介绍,有部分年纪较小,性格内向的孩子出国不到3个月就受不了孤独,被家长接回来也常有发生;外语能力是在留学必跨过的门槛,他建议那些外语尚不达标的孩子家长提前寻找师资口碑优秀的语言学校,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据他介绍,家长能够海外陪读的还在少数,脱离了父母的日常监护,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会逐渐堕落,放任自流,甚至结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误入歧途。他建议,要根据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慎重选择出国,一旦出国要经常与孩子及所在学校的老师、校方沟通,了解孩子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周建定认同上述看法,他还建议打算出国的学生及家长,在出国前做足“功课”,中学生出国自我管理、生活能力受到极大考验,最好有亲戚、朋友或者已经出国同学帮助渡过留学最初的适应性阶段。

 “可以在留学社区网站、微博、贴吧等了解相关信息,特别是向本校已经出国的学长、学姐了解情况。”周建定介绍,他所在第二高级中学曾有学生通过向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学长“取经”、反复研究奖学金等内容,最终完成了全额奖学金免费出国留学的申请。

作文素材:杨振宁讲他的故事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

 2001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

 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近年来,在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西南联大的感情链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随后就是那场人类历野蛮血腥、惨绝人寰的“南京*”。这是一段令杨振宁,也是令整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耻辱历史。

 烽火岁月里,父亲带着一家人从合肥经汉口等地到了昆明。杨振宁在那里进了西南联大,那所在战时极负盛名的大学。父亲也在那所大学任教。

 西南联大由战前中国最有声望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成,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了4年本科,尔后,1942年至1944年,还是在西南联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的是物理系。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多为留学欧美归来的年轻博士。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联大,最为成功的当推数学系,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数学教授是:陈省身,华罗庚和许宝路。

 说到物理系的老师们,杨振宁的眉宇间更是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怀念之情。那些当年亲手把他引入科学圣殿的业师们,都是中国物理学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杨振宁是一个非常念旧重情的人,对于他来说,师恩终身难忘。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赵宗尧教授,80年代,他曾与国内的物理学界同行共同撰文,赞扬赵老师在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还有吴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杨振宁的眼里,这两位老师当年的教育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杨振宁在上大学四年级时,曾就毕业论文一事求教于吴大猷教授。吴大猷当时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群论在分子光谱学中的运用”,而分子光谱学正属于吴大猷本人当时的研究范围。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杨振宁完成了这篇论文。就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杨振宁第一次步入群论研究这一神奇之谷,群论在未来物理学研究空间中的重要地位,群论所展示的那种令人赞叹的奇特的美,在这位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自此以后,杨振宁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几乎都与群论有关。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从事统计力学研究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日后的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杨振宁一生从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统计力学。

 韩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杨振宁后来的事业,已被历史证明是超过了他的老师,但是,对他而言,没有这些优秀的甘为人梯的老师们,就不会有他杨振宁的今天。师恩难忘哪!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同年,清华公费留美发榜,杨振宁榜上有名。

 为了护照、签证等事,前前后后,足足拖了一年。父亲虽为教授,但战时持续通货膨胀,入不敷出,可谓捉襟见肘。迫于生活,杨振宁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里,做了西南联大附中的教师。他自然没有想到,这一年的教职,竟促成了他一生的美满良缘。

 今天我们都同意,是她先看到我了

 杨振宁说,他很感谢那一年的中学教师生活,因为那段生活使他对中学生、中学老师的生活有了真切的了解。特别是,在自己任教的那个班上,他认识了后来的太太、当时的学生杜致礼。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杨振宁决定在印度加尔各答搭乘去美国的运兵船。等了两个月,终于等到了床位。于是,经地中海、红海和直布罗陀海峡……最后到达了美国。

 “上岸至今,已经有56年了。”2001年10月,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大厅,对着上千位听众、同胞,他十分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跟当年父亲一样,杨振宁也选择了芝加哥大学。他希望着名的物理学大师费尔米做自己的导师,结果如愿以偿。

 费尔米在当时已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同时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念了两年半,获得了博士学位。尔后,又留校教了一年书。杨振宁在芝大的力学老师是当时年龄还不到四十的泰勒教授,那位泰勒后来被誉为氢弹之父。杨振宁记得,泰勒有一种非常反传统的性格。有时候,他会在走廊上拉住你,兴致勃勃地谈他刚萌生的一个新见解。而此后不久,他又毫无惧色地纠正了自己。也许,在泰勒的10个新见解中,有9个半是错误的。但这对杨振宁一生的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因为,科学研究,发现、揭示真理,这确实需要一种异乎寻常的率真和勇气,而在这份勇气中,自然也包括了敢于认识和纠正自己错误的自信和大胆。

 离开芝加哥大学后,杨振宁去了普林斯顿研究院。这所独立的研究机构有二十几位专职教授,没有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研究人员。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呆了17年。这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17年,在那里,他邂逅了自己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书时的学生,后来成为他太太的杜致礼。

 那是1949年的一次不期而遇。

 “今天我们都同意,当时是她先看到我了。”杨振宁说。也许是太太不在身边,说这话时显得旁若无人。

 邂逅的地点在普林斯顿的一家饭店。

 “杨老师,你还认识我吗?”那天,杜致礼突然出现在杨振宁的面前,明眸含笑地问道。

 人生的改变有时是从一句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寒暄语开始的。就像所有的有缘男女一样,这对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8个月后,他们喜结连理。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这块学术圣地中,最负盛名的人物,便是被公认为20世纪人类科学的骄傲的爱因斯坦,以及同样令世人高山仰止的科学大师奥本海姆。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的绿色草坪间,年轻的杨振宁经常能够看到爱因斯坦步行而来。他从来不开汽车,与他同行的,是他那位杰出的助手戈登。

 与伟大的前辈同饮一池之水,自使杨振宁备享“开光”之泽,获益终生。

 1957年,因提出“弱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现象”这一重大理论,年仅36岁的杨振宁与他在美国的中国同行李政道博士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居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在普林斯顿生活了17年之后,杨振宁收到了来自纽约的邀约函。纽约州正在筹建一所新的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这所大学的校长怀广纳贤才共襄盛举之心,盛情邀请杨振宁加盟,助其为新校发展出力。

 杨振宁欣然受聘,前往石溪分校走马上任。这一年是1961年。

 “乒乓外交”开启回国之门

 1971年,在中美关系,先后有毛泽东邀请他的老友、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走上天安门、“乒乓外交”等震惊中外的大事,这一系列重要信号预示着中美关系解冻在即。

 1949年以后,杨振宁一直与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着联系。他曾经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内瓦和香港等地见面。面对着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画美景,与家人久别重逢的片刻喜悦却无从消除长期离别的苦涩愁情。

 当他获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给父亲去信,要求回国探亲。忐忑不安地,父亲将此事向有关方面作了请示汇报。很快,杨武之教授就接到来自国务院的答复:“欢迎!让你的儿子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去签证。”当时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建交,许多中美之间的重大外交谈判都在巴黎进行。

 就这样,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便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成绩卓着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回国访问的第一人。

 杨振宁在上海华山医院见到了父亲杨武之。当时父亲已经罹病住院,但他气色不错,特别是见到爱子归来,更是喜出望外。

 两年以后,杨武之教授在华山医院故世。这位老人离去时的心情当是安详自如的,因为他为社会、为祖国、为世界奉献了一个杰出优秀的儿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终于能与远隔重洋的儿子在祖国重逢。

 大饼油条摊的“粮票风波”

 杨振宁1971年第一次回国,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锦江饭店。

 住进饭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传喇叭给吵醒了。他随手取了照相机走出饭店。他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大饼摊。好香哪!大饼,油条,还有豆浆、粢饭团,这里面,有多少儿时的欢乐,多少青少年时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饼油条摊,把手伸进裤袋,袋里有弟弟杨振汉头天晚上给他的一些人民币零钱。他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舀豆浆。

 “一碗豆浆多少钱?”

 “两分钱。”

 掏钱。伸手接豆浆。

 “同志,粮票——”

 “粮票,什么粮票?”

 他一脸惊愕。对方却是一脸疑惑。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豆浆也顾不上拿了。

 他继续漫无目标地走,略微显得有点心神不宁。忽然,他瞥见前面不远处那一长排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树中间,有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杨振宁一时童心大发,举起手上的照相机,便要把这动人的一幕记留下来。

 “不要动!”

 猛然间,他听到一声断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机差点跌出手去。

 抬头望去,那是一张警觉的脸。很认真很执着。对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动。

 那是一个对许多事许多人保持着高度警惕的时代,站在杨振宁前面的是一位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紧的市民。

 那人叫来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军。解放军是懂纪律的,他对杨振宁说:“你先站着,我去请示一下。”

 “误会了,这是我们请来的客人!”

 幸好,一位锦江饭店的工作人员看着杨振宁从饭店大门口走出去,见他久久不归,便走出饭店张望一下,不想正好给杨振宁解了围。

 一场虚惊。

 风波过后,杨振宁的父母坚持让弟弟陪哥哥同住,以免再有什么希奇古怪的事情发生。

 他把毛主席诗词看了10天

 杨振宁那一年回国,到了很多地方。他发现,虽然当时中国很落后,城市居民只能勉强度日,但他们生活得很自信。

 在北京,杨振宁故地重游,一呆就呆了10天。

 他住在长安街的北京饭店。在他房间的墙上,挂着水印木刻的毛泽东主席的墨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杨振宁看着这两句诗想了很多很多。他的子女是美国人,而他自己、他的父母是中国人,他不能回避这样一个十分现实又十分敏感的问题,他不能不面对这些萦绕脑际挥之不去的问题。

 他反复思考的结论是:中美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杨振宁,将竭尽己力,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好转。尽管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

 回到美国后,这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到各处作了多场演讲,身体力行地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而奔走呼号。

 1973年夏,已经步入晚年的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会见了杨振宁。

 在这次会见时,杨振宁十分吃惊地发现,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竟然对自然科学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那天,他跟杨振宁兴致勃勃地讨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问题。

 毛泽东把身子靠近杨振宁,兴奋地笑着,用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告诉对方:在中国,那些古代哲学家们也曾试图解释过物质的结构。这位充满睿智的老人还风趣地引用了一些古典着作中的话,这一切激发了诺贝尔奖得主的很大的兴趣。

 毛泽东伸出手指,比划着问杨振宁:“在你们的领域里,对‘理论’这个词和‘思想’这个词是如何用的?”

 杨振宁显然给问住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他停顿了好一阵,向对方作了一个他自己也并不满意的答复。随后,话题又转入这两个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含义,并把它们放入物理学学术这个特定领域里加以比照,以找到这两个词之间的细腻区别。杨振宁认为,这一关于“理论”和“思想”的词义讨论似乎没有得出任何具体的结论,但令他印象至深。

 中国在10年里有望问鼎诺贝尔奖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至今,已经30年了。

 2001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宾馆11楼,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轻轻撩开南窗的窗帘,显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几年间,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变得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认不出来了!

 杨振宁已经有7、8年没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唤起多年以前的记忆,但他已无从找到这座城市原来所给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杨振宁认为,新中国已是一个新新中国了。

 杨振宁还认为,中国在20世纪的科技进步非常之快,而且现在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进步。再过三四十年,中国一定能够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当谈到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时,杨振宁十分坦率地承认,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时候数学好,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地向他灌输数学知识,上初一、初二时,还让一位着名的历史教授教他《孟子》。

 对于当前出现低龄出国留学现象,杨振宁的看法很辩证:一个人的目标是在学术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办法是在国内念好的中学和大学,到国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将来的生活优裕,那么低龄出国的成功率比较大。

 他还认为,中国的机会比外国的机会多。

 他说:“清华的学生比美国大学的学生水平高。这话我不是随便讲的,是认真想过的。中国的学生数是美国的4倍,而中国的大学远远没有美国多。所以我说,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平不能跟清华大学比。中国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一开始有吃亏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稳扎稳打所以导致学生的胆子小,一开始手脚放不开,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步子也快了。”

 谈及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在本土问鼎诺贝尔奖,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说,他对冯友兰晚年提出的“旧邦新命”论完全赞同。

 “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在21世纪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旧邦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国家。对于21世纪的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今天关于“低龄出国留学的看法”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低龄出国留学的利与弊,低龄出国留学的利与弊有哪些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