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地铁

2024-11-25 17:16分类: 留学政策 阅读:

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地铁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无雅思成绩 成功申请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2.“娶洋妇”记
3.英国留学日记衣食住行在伦敦
4.一部关于中国女孩在哈佛的**
5.伦敦封城了,那些回来了又回去英国的小留学生和家长们会怎样?

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地铁

无雅思成绩 成功申请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伦敦大学联盟中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以英国玛丽王后命名,又译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和我一起来看看无雅思成绩 成功申请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学生姓名:马同学

 就读院校(毕业院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校平均分GPA:3.14

 学生语言成绩:未考出来合格雅思,拿到的是条件录取。

 毕业专业:金融学

 申请专业:Finance (MSc)

 申请入学时间:2018年9月

 录取院校和学位: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 Master

 学生的实习实践背景:有相关实习经验,曾在银行实习经理助理。

 学生的优势:学生准备材料认真细致。

申请过程中的难点:

 学生的文书时间很紧张,一直在和学生沟通是否有无补充的事项及亮点,跟踪文书定稿,对于申请有利的一直在挖掘。

津桥团队:

 顾问:王杏茹

 文案:晁放放

 文书:赵春艳

案例详细分析,和案例过程及解决方案:

 学生是目前没有考出合格雅思,但是接手案子后,先让学生把其它材料都准备好,递交申请,学校可能会审核材料给出一个条件录取。文书时间很紧张,学生开始文书素材很少,和学生沟通补充对于申请有利的素材,文书老师以很快的时间写初稿,一直在和文书老师共同跟进学生文书。学生无雅思成绩,所以拿到QM条件录取还是很欣慰的。

学校简介: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以英国玛丽王后命名,又译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世界百强名校,英国常春藤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英联邦大学联盟成员。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伦敦大学联盟中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同时也是伦敦大学联盟中唯一一个将教学、研究及住宿场所都设于伦敦中心的校园式大学。大学的主校园坐落于伦敦东区的Mile End,其他3个校区皆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学校现有学生近20000多人,包括来自100多个国家,超过7000多人的海外留学生,增进了学校的多元化色彩。时至今日,曾就读校友中,包括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它各行业领袖。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在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8位,在2016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98位。其经济金融学院在16/17年度排名位列全球39位。其毕业生广受雇主青睐,在2014年《卫报》大学指南中,评为“学生就业能力和毕业生起薪最佳大学之一”,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其毕业生起薪排全英第8。

“娶洋妇”记

“娶洋妇”记

周松芳

(原载《同舟共进》2017年第2期)

晚近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长期受洋人欺侮,在一些人看来,如果得以娶一洋妇,是否可以“出一口恶气”,可贴上“爱国主义”的标签?事实上反而不那么简单。梳理国人娶洋妇的史例,可谓别有意蕴在。

娶洋妇不易

最早立志也得以娶成洋妇的,恐怕是大名鼎鼎的容闳了。1845年他在澳门的玛礼学校肄业时,曾写下一文,题为《意想之纽约》:“予之意想得成为事实者,尚有二事:一为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一则愿得美妇以为室,今此二事,亦皆如愿以偿。” 由容闳之志,可见当时想娶个洋妇实在不易。但国人喜欢看结果和表面,似乎留学就可以娶洋妇,所以当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学堂派员留学,三年届满回国,国内就热传这班留学人员,学没好好上,倒是娶了洋妇“以娱情”,此传言还堂而皇之地上了著名的《申报》——当然该报后来又刊发了更正的消息。

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早期海外华人娶洋妇固然不易,但在英国有所例外。因为中英贸易渊源甚早,由于一口通商的关系,广东人很早就践土英伦。据学者考证,早在1769年8月,广州就有一位陶塑匠搭船去英国,受到热烈欢迎。稍后,又有一位译名“王彤”(Whang Tong)的人曾在1775年到访伦敦,并与英国的文士和科学家会面。再晚一点的1816年,冯亚生、冯亚学两个广东商人因其伯父任广东海关税收官,出于好奇搭船赴英伦,后赴德国登台表演二胡,并协助德国汉学创始人之一威廉·夏特研究汉语。

到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42年割占香港岛后,粤人与英人的往来更为密切了,最主要的当然是受雇于英人商船上的水手与杂役。这些水手与杂役,有一部分滞留于利物浦等港口城市,再内迁至伦敦等地,成为早期英国华人移民的主要来源。除水手外,由于被西洋人以坚船利炮为象征的先进科学技术所震惊,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就提出:“出洋一年,胜读西书四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三年”,因此求学留洋者也越来越多。在朝廷派遣官费留学生之前,不少广东人因地利之便及认识之先,早就私人留学英国了。

这些早期的广东水手或留学生,留下来总要解决生理乃至家庭问题。他们不可能像美国来自新会、开平、台山等地的金山客(指淘金的人),即便人不在家乡,父母照样帮其娶妻,让新娘抱个大公鸡拜堂——无论如何,他们是想着要回来的。这些留在英国的广东人,下焉者求诸风月场,上焉者觅一英妇,竟也有得偿所愿者。1868年,曾任光绪皇帝外语老师的张德彝随使欧美,在英国听说有广东人王阿秀在此开张茶铺,盈利丰厚,已纳“番女”为妻,六年内生了两子一女。次年又见到一例:一位英国妇人,年约三十上下,其夫名为田阿喜,隶籍浙江钱塘,以抛刀接刀为戏,在欧洲各国卖艺,两人结婚已有九年,育有子女。

1894年,一位澳洲女子和她的中国丈夫及三个孩子

至于不娶或娶不到洋妇,窥视或者嫖宿之,也是一种选择,虽然等而下之。此种“嗜好”,虽达官贵人亦不能免。1925年初,翁之熹(翁同龢之侄曾孙)随同传奇将军徐树铮出使欧洲,便曾人妓馆观裸舞;“性学博士张竞生则认为巴黎是浪漫之地,有满大街的人可找,下下等人才需要去逛妓院,但他 1928—1933年再度旅居巴黎时,还是亲自去考察了巴黎最著名的妓院“玻璃宫”。

早期移民,用广东话讲“揾食艰难,揾女也艰难”。但随着中国派出30万华工赴欧参加一战,情形则大为改观了。因为这些华工,多有滞留不归者,有娶妻的需求,而战后法国等地,女多男少,加之相处日久,种族隔或歧视会相对减弱,这时娶洋妇的事例,就相对多而且相对真实与美好。

工作中的华工

这些华工不再“揾食艰难”,而是吃得好、穿得好(有制服),形象大为改观。当时的《远东时报》便有报道:“(华工每人)日领一法郎二五,在中国每月领十五元。”工人的住处被划分成数处,每处可容纳千人,工人们生活安适,倒也没有太多的不满意之处。定例每日给米两斤,鱼肉咸菜各四盎司,热水随量。餐后一小时,又给以茶半盎斯。工人们既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又能随时令赴沙地操练,每日起床及睡眠均有规律,“故当出发之前,无不肥满强健”。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当时的法国,华工们则是“吉士怀春,有女诱之”。史学家蒋廷黼就说,1917年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勒克列索劳军(主要是鼓舞后方华工的工作积极性)。一天晚上,他正在俱乐部中工作,一个法国女孩子跑进来,说要与蒋单独谈谈,于是蒋便把她带到办公室。女孩问道,她是否可以和一个姓杨的工人结婚,蒋廷黼告诉她:“我不认识那个人,所以无法提供意见。又问她是否考虑过中国的生活习惯与法国多有不同的问题。法国女孩说已考虑过了,并言:“如果我呆在法国,我可能永远也结不了婚,即使我能幸运嫁了人,对方也可能是个莫名其妙的家伙,把赚来的钱都喝了酒,醉后发脾气打骂我。我认识杨已经一年,他从未喝过酒,我认为他永远也不会打我。我想嫁给他一定很好。”(《蒋廷黼回忆录》)有意思的是,在来法国前,蒋廷黼自己也正与一美国女友交往。某天,蒋的女友凯瑟琳和她母亲到餐厅来,蒋本想避而不见,但另一端盘子的学生有意捉弄他,只好被迫硬着头皮去招待这两位女客。凯瑟琳的母亲给了他五元小费,让蒋相当尴尬。

对于华工与法女的结合,如果蒋廷黼还只是持旁观者与中立者的态度,那党国大佬李石曾,可算是起劲的撮合者。1918年底,与李石曾同船赴法留学的著名政治人物李璜(后为中国青年党创始人之一)就说,李石曾尤其留心华工与法女所生的私生子。到法后,他即不遗余力地托专人收养中法混血儿。1920年,李石曾觅得专人专款,设立了一托儿所,专收在法华工与法女所生婴儿,其中大半皆为私生子。

在中法混血二代中,最成功、最出名的,恐数谢东发博士了。谢东发的父亲是山东人(原籍江苏),母亲为法国人,他本人娶的妻子亦为法国人。谢的举止神情一派正宗的“法国范儿”,他精通英文、德文,办有报纸,社交面颇广。1925年,徐树铮出使欧洲时,还专门约见了他,并请他帮忙翻译及演说等事宜。谢东发由此成为代表中国的著名外交官,如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劳局理事会等。谢东发之所以杰出,除了“混血”的优势,当然还在于他的父亲并非普通的水手或者华工,而是大有来头:“西土文学家谢东发博士之尊人谢大铭君原籍江宁,其随曾纪泽远航来法……此盖侨法华人之老前辈。

张竞生(1888年-1970年),原名张江流、张公室,广东饶平人,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当然,最能乘其浪漫的,非“性学博士”张竞生莫属。他当时与宋子文等作为中华民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也有这个资本。张竞生交往的第一位法国女友,是有爱人的:“一日她向我说有先前的爱人因战伤到南方去医治,她奉母命不得不到他所在的地方去照顾。”旋即在游泳池里又遇到了一位当卫生员的已婚法国女子,还跑到日出岛过了一段时期的同居生活。可惜此女子两三个月后不告而别,令他好几个月魂不附体。1916年,张竞生转往南部的里昂大学后,或许南法人更浪漫,他得到了更多交友的机会。在里昂,他还与一个法女有了私生子,但不久夭折,也就断了他携洋妇归国的可能性。

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广东人

经过一战的“洗礼”,欧洲的华人娶起洋妇来,就相对容易些了,尤其是在非主流的小国或英法等国的乡间。在比利时,华人似乎更受洋妇欢迎,著名新闻家邹韬奋1934年访问比利时的见闻,堪称“最佳例证”。

20世纪30年代初,有三个年轻的青田小贩一同住在一个比利时人的家里,恰巧那家房东有三个女儿,年纪也正好与这三位青田小贩相当。这三位青田小贩见房东比较困难,也经常帮点小忙,接济他们的家用。日长月久,来来往往,房东的三个女儿便与青田小贩产生了感情,而且都发生了关系,其中一个女儿年龄还在16岁以下。此事被她们的父亲发觉后,那位父亲怒不可遏,上法院控告了那三个青田小贩。在别人的土地上犯事,小贩们恐惧的心情可想而知。开庭审判的那天,观审的人很多,中国使馆也派人去旁听。幸好房东太太站在青田小贩一边。她当着众人,面对法官,口若悬河地讲了一篇大道理。她历数丈夫在外面“轧姘头”,平日不但不住在家里,而且置她们母女生活于不顾的种种“罪状”,极力赞扬三个青田小贩如何如何地好。法官问那三个女儿,三个女儿也都说母亲的话不错,并且表示愿意嫁给这三个青田小贩。结果那三个青田小贩祸中得福,喜出望外,各拥着娇妻,“凯旋而归”。(《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25期)

中国人吃苦耐劳,虽然在国内有大男子主义,但在洋妇面前,不仅不见了踪影,还变成“小男子主义”,甚至“男仆主义”了。有人在经济条件相对没那么好的苏格兰观察到:中国人想交外国女友,或娶她们为妻,那她们真是感谢上帝,因为嫁了中国人,被带回去总可以有仆人可用,嫁了本国的人,就得像奴隶似的一天操劳到晚。并不是说每家如此,因为苏格兰人家中有佣人的很多,就是因为中国人所讨的外国女人都是下等,有时自己是人家的佣人,嫁了中国人反而有人用。如果是个有钱的华人,那更会有苏格兰洋妇倒追。

这些娶苏格兰女子的华侨或留学生,多半是广东人。成立于1583年的爱丁堡大学,是全球顶尖名校,也是与广东人渊源最深的英国大学。在英的中国留学生,除了伦敦,就以爱丁堡的数量为最了。

1934年,邹韬奋在欧洲考察时,发现在利物浦的华人,大多娶了英国女子,在曼彻斯特也有20多个华侨,全部从事洗衣业,也几乎全有了英籍的妻子。当然他们差不多全是“妻管严”,这不单是寄人篱下的原因,还在于冒险到英国谋生的华侨,教育程度原本就低,有许多中西文字都不识,而英国妻子至少受过高小教育,所以大半受妻子的管辖,“惧内者”居多,因为写信记账以及许多事都要仰仗她们。但卑贱及缺乏文化,并不妨碍他们的小孩出落得聪明、健美。

在首都伦敦,娶洋妇的难度自然更大一些,只有约1/3的广东华侨娶了英妇。这还得益于战争的“恩赐”:华侨有机会和英国女子一起工作,因有接触机会,她们觉得平日听上去可怕的中国人倒也不怎样坏,因感情日洽而嫁给中国人的不少。因此中英混血儿们,在当时的伦敦有两百个上下,不但相貌好(尤其是女子),而且非常聪明。可这些合法婚生的孩子,也常常遭受歧视。如毕业找工作时,雇主每每以“中英合种”的缘故加以歧视,拒绝录用。不仅孩子,他们的英国母亲也同样遭受歧视,气无可出时,她们便说:“我不做英国人,我既嫁给中国人,便是中国人了!”(《萍踪寄语·英国的华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可见,即使娶了洋妇,也不能“沾妻带夫”。

据时人莫耀的统计,当时中英混血儿在全英国约有两千余,大多艳丽聪颖,“凡英国各区学校学生,成绩最优者必属之”。莫耀担心他们纯粹接受英国教育,数典忘祖,因此便与伦敦的国民党组织商议创立两间学校,加强这些混血儿的中华文化教育,并在回国参加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呼吁高层重视。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也显示了党国精英中,自元老李石曾之后,具有此种情怀者代不乏人。当然,推动之功,粤人与有力焉,因为国民党伦敦支部的700多名党员,90%都是粤籍工人。

当然也有能娶而不娶洋妇者,尤以广东人为典型——广东人真是兼具开放与保守两个极端,于斯可见。有记载称,伦敦唐人街曾有一家药铺,掌柜姓黄,系广东人,12岁就跟他叔叔到了英国。先替人洗衣服,后来做杂货店店员、最后当了药铺东家,曾在伦敦大学法科进修。一战时,他上书美总统威尔逊,力争山东问题,请求主持公道。这位黄先生年满三十却仍未娶妻,终日以不识汉字为耻,早晚读《英华字典》,在汉字旁标注英音。适逢四十岁才出国的贵州黄齐生先生,遂“互换课程”。广东黄生心中郁郁不乐,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贵州黄生劝他娶英国女子,他终以“死了不能归葬祖茔,养子不是完全中国人”来回绝宗兄的提议。贵州黄生是“五四”后出国的,思想新潮,极力解说人种“杂交”的优点,而广东黄生终不为所动。后来广东黄生因必须专心攻学以取得学位,不得不另请一位英国女店员相助。谁知女店员爱上了男东家,男东家也教女店员打字,但到最后他收了铺子,辞了女店员,回国娶妻,供奉双亲。那位女店员临行时对贵州黄生说:“他是一个铁人。”(盛成《欧游杂感之二:烟雾的伦敦》)

英国留学日记衣食住行在伦敦

朱洁

伦敦政经学院 国际关系 本科生

朱洁: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乳酪蛋糕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又是一个美好的周六中午,我心情愉悦地走在伦敦街头。越来越难见到一面的太阳似乎也趁着休息日出来露露脸,金色的光芒透过街两旁梧桐树的叶子温暖地洒下来。身边的路人们都放慢了平日里匆匆的脚步,沐浴在这阳光中。

绿树掩映、阳光照耀的马路上,最为亮丽的是不时驶过的红色巴士。它们驶过街道的转角,有时轻轻地鸣一声喇叭,好像和与自己一样红彤彤的圆筒邮箱打了声招呼。这种大大的巴士舒适宽敞,它正红的外衣,又气派,又温暖,点缀在大街上,让人看着便觉得心情大好。当然,走着走着,就会发现那些黑色的出租车们,也是很吸引人的,它们像是低调的老牌英国绅士,不张扬,却有很强的气场。红色的大车和黑色的小车间,不时也会窜出些新潮的跑车,这些叫不出名儿来的昂贵私家车造型现代、线条流畅,和红巴士、黑出租的传统和庄重相映成趣,诠释着伦敦现代化和历史感的水乳交融。

当然,可别光顾着看地面上的风景。脚底下,有着无比发达的地铁线路向四处延伸,通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或许会有人觉得伦敦的地铁有些老旧,因为它可是世界地铁中的老前辈。在十九世纪,这地铁就已经开始在这老牌工业化国家蔓延开来,将繁荣传播。

不过,这些交通工具,坐起来可都不便宜。没什么闲钱的大学生们,便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去哪里都靠一双脚走着。说来也奇怪,伦敦的路走起来似乎并不困难。我这文科女是个不折不扣的路痴,初到伦敦,居然也没怎么迷过路。一方面,是因为伦敦街头不时有详细的地图出现;另一方面,该要归功于那些特征明显的古老建筑,十年如一日地路标一般挺立在关键的路口,为伦敦每天一拨拨的旅客、异乡人指引着方向。

身边走过的人们,衣着有规可循。若是女子,往往是深色的大衣或驼色的斗篷,下面修身的皮裤或丝袜,勾勒出修长的腿,外面套着双爽利的长靴或及踝的浅口靴。若是男人,常常是黑色的大衣,显出宽阔有型的肩膀,下摆长到过膝。就是这样,简约经典,带着隐喻般的优雅。不张扬的背后,是绝大的自信—不用炫目的颜色,亦能足够迷人。

传说中的英伦格子,在伦敦,其实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地明显与普遍。并不常见人穿一身格子大衣,或是格子绒裙;这些格子往往是藏在围巾的一角里、或丝袜的暗纹中。或许,连简洁的格子在英国人看来也是种繁丽的装饰,因而宜少不宜多,用来点睛即可。

我喜欢这种简约。只是有时,在某个深秋的傍晚,当没有几分阳光、黄叶满地之时,路人这样的着装还是会让晚景显出几分萧条。好在这种时候人们大都已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想想自家窗口透出的温**灯光,想想餐桌上热腾腾的晚餐,脸上一定会浮现出笑容,往手中呵口气,拢一拢大衣,也就顶着秋风,继续向家赶去了。

食、住

走走停停,一路看着沿街的风景,最后来到了目的地—一位学姐的新家中。大学的宿舍,相对便利且便宜,却大都只让学生住第一年。到了第二年,就得出去租房子住。伦敦市中心寸土寸金,已开始倒计时的奥运会更将带来的巨大人流,将房租往高里推去。因此普通学生们租的房子,总归不是很大的,让人略有蜗居之感。

然而小归小,年轻人住的地方,总是充满活力的。学姐和三五好友终于在同租的一套房里安顿下来,装饰完毕,就请朋友们来参加?Housewarming?。所谓?Housewarming?,意思很明显,就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人气,使新家变得温暖起来。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庆乔迁之喜。

房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厨房。锅碗瓢盆欢快地响着,无论是主是宾,只要会做饭,都抢着大显身手。王守义、老干妈,各种从中国城买来的调料,洋溢着家乡的气息。不过多久,一道道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红烧肉就被盛进盘子里、送到桌上。这年头,女生会做饭不稀奇,而男生不做饭则罢,一旦做起来,往往就是大厨级别,在各家的Housewarming里,总会是被邀请的对象。

大家都习惯在这种聚餐时做饱含家乡味的中国菜。可是餐后的甜点,可能就会入乡随俗了。这次我们做的是乳酪蛋糕,从中国一位大厨妈妈的博客上看来菜谱,又在YouTube录像上学了操作流程,就摩拳擦掌,尝试起来。有的打蛋,有的预热烤箱,分工合作,效率颇高。待到半小时后热腾腾的乳酪蛋糕新鲜出炉时,大家不用等品尝,心头就已溢满了甜蜜。身在异乡,朋友就是亲人。共处一个屋檐下,同做一个蛋糕,暖起来的房间里,有着一颗颗彼此贴近的心。

周末的下午,就这样度过。衣食住行的种种细节里,都折射出平和、优雅、满足与甜蜜,让留学生们舒缓心情、养精蓄锐,等待新的一周的到来。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一部关于中国女孩在哈佛的**

由一个在哈佛留学的女生的小说改编的,叫《时差七小时》

时差七小时 《时差七小时》是改编自深圳女孩妞妞写的一本纪录她16岁到英国留学生活的纪实小说《长翅膀的绵羊》 2004年的李倩妮,《时差七小时》中的妞妞,凭借家里的权势强迫深圳市全体中小学生去看她演的**,结果弄巧成拙激起众怒,**被全线撤片。

中文片名:《时差7小时》

英文片名:《Life translated》

导 演:阿 甘

制片主任:居 晔

编 剧:妞 妞 阿 甘

类 型:青春成长

主演演员:妞 妞 陈冠希

Cary 焦 阳

16岁的妞妞(妞妞饰)从中国来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在机场,她认识了被学校安排来接机的香港留学生DJ(陈冠希饰),也为青春期萌动的一段感情拉开了序幕。

从恐怖到青春

著名导演阿甘继去年的恐怖片《天黑请闭眼》后,突然扭转方向,转向青春校园题材,看中了深圳女孩妞妞写的一本纪录她16岁到英国留学生活的纪实小说《长翅膀的绵羊》,并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去年10月在英国开拍。

**《时差七小时》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女主角16岁只身到英国求学的经历。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阿甘不惜花2100万英镑重金在英国全景拍摄,除了妞妞和陈冠希两位男女主角外,还有几个从各个地方去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其他演员和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英国人。在英国选景时,阿甘发现一所将要被拍卖的女子学校,那里有着英国古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宽阔的橄榄球场,园内幽静的小树林,而且这里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一切堪称完美,这里也就成了影片的拍摄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甘坦露了他冒险拍摄这部昂贵的青春校园片的想法。他说:“近两年,产生了韩寒、郭敬明等几个高销量的青少年小说家,他们的作品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妞妞是这些青少年作家中唯一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她的视界开阔,历史包袱轻,文笔明显轻快而且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这是我看完小说就想把它变成**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出国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把外国学校想象成天堂,对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这类题材的影视剧,是市场上没有的,所以我敢冒这个险,花2100万到英国拍这样一部昂贵的青春**。”

有关原著

2002年初,妞妞根据自己在英国的中学留学经历创作了15万字的处女作《长翅膀的绵羊》。该书自2002年5月出版以来,共重印8次,印数累计15万册。小说的海外华语版权于2003年7月被台湾民生报股份有限公司买下。2004年7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漫画出版面世,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2003年,妞妞将《长翅膀的绵羊》一书改编成**剧本《时差七小时》(Life Translated),自己担任编剧并出演该片的女主角。这部由深圳市梦想隧道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出品的**,讲述了一个16岁中国少女独闯英伦的故事,反映了一代小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成长、自强、拼搏的过程和由此折射出来的阳光心态。该片是我国目前首部在国外全景拍摄的青春校园故事片,预计在2004年10月27日作国内首映。影片上映前夕,妞妞还将推出新作《触电伦敦》,从一个影视新人的角度披露**《时差七小时》拍摄制作的点点滴滴。

2004年6月,妞妞出任电视节目《妞妞巧用英语100句》主持。

原书“名言”

考验是磨练,也是成长。在接受社会最真实的考验中,人成长得的最快,也成熟的最快。

在判逆的时期,不一定要和大人针锋相对,判逆的时期,我们也可以不叛逆。

十六岁是不分国界的。

踏入五月,灰暗低沉的天空终于被一片澄清而透明的蓝色所取代,绵绵的细雨也渐渐变成了温和的阳光。窗外,千万朵清新淡雅的黄、白小雏菊点缀着青翠欲滴的草地。微风起时,空中飘扬着蒲公英柔柔细细的花絮,悄然为初夏的校园添上了一缕不真实的浪漫。在清澈的天空下,一切的朦朦胧胧都逐渐变得清晰、透明。所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所有打不开的结,在夏天明媚的阳光下,仿佛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明朗起来。

既然已经长大,就要相信自己,依赖自己。要学会坚强,要学会为自己站起来。

走在这个校园里,根本不需要念书,就好像变聪明了。

附:《时差七小时》里妞妞念的一段莎士比亚的话

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原著好像叫《长翅膀的绵羊》

长翅膀的绵羊目录[隐藏]

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

主要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

陌生的国度里,异国的天空下,妞妞,一位十六岁的中国少女开始了她难忘的求学生涯。她跨跃了中西文化的障碍,克服了语言的难关,从最初宛如一只柔顺的小绵羊般的沉默寡言,到后来的勇敢、自信,开朗,体味着孤单的惆怅,友情的温暖,和初恋的滋味,经历着每个同龄人都必然经历的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纪实文学《长翅膀的绵羊》处处流露着坦荡、真诚、和自信,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青春的朝气。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本书真实纪录一个16岁女孩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自立自尊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气息极强令人感叹不已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妞妞,全名李倩妮,一个在深圳长大的女孩,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现了小主人公在英国一个美丽小镇中学就读两年的全过程,写出了妞妞最初的胆怯与陌生,孤单与失落,写出了她与同学们有趣味的交往,英国中学的诸多制度与规矩,写出了一群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男孩女孩的校园生活、课外活动。总之,读《长翅膀的绵羊》,你分明是读一本英国中学生活写实,也是读一本中国女孩的心灵成长史,情感成熟史。书中一个个令人喷饭的故事,一桩桩校园恶作剧和顽童的游戏。一件件小主人公亲历的或得意或尴尬的事件,让你情不自禁地回到童年,又走向远方,与小主人公一道去体味那一剂甘苦相间的人生况味。这是一本很有质量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成长文学中的上品,留学生文学中非常独具特色的优秀之作。

[编辑本段]目录

人海茫茫

四个世纪的校园

曲奇饼的甜

我的小天地

只会说“Yes”的“跟屁虫”

“干什么就是规矩”(Rules are rules)

玩也是学习

束手无策的一节课

是“背书”还是“读书”?

Half Term,我在英国人家做客

“Stand up for Yourself”(为自己站起来)

同是天涯沦落人

源于食物的友情

我帮舍监看孩子

校园里的难以置信

古老浪漫的牛津大学

在他们眼中,我们是“Chink”

L.O.L、XOXO与情人节的玫瑰

远离父母的农历新年

参加游泳队的收获

春天,我们擦望肩而过

英国行的前夕

感受伦敦

难忘十七岁

来自剑桥大学的老师

在夏日的阳光下

夏季音乐会

学生打工一族

多事之秋

天桥上的爱

大学的门槛

梦想的翅膀

长翅膀的绵羊

未说完的话

关于作者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妞妞,全名李倩妮,小名,妞妞,英文名,Jennifer,生日4月22日。

1995年赴英留学Felsted School;

1997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Denver,攻读国际金融专业;

2001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2年完成处女作《长翅膀的绵羊》。

伦敦封城了,那些回来了又回去英国的小留学生和家长们会怎样?

邻居女儿在英国伦敦留学,国外疫情刚发生时,正赶上国内疫情基本稳定,夫妻两个紧张得逢人就说女儿回国的事,想到各种办法都回不来,讲到难过时还泪流不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段时间夫妻两个就是天天联系大使馆询问回国的消息。

最后还是花高价大概几万英镑买的机票终于在3月份回到国内,闭环隔离14天后,回到家里。

那段时间经常能看到比父母都高的女儿,和母亲勾肩搭背的在小区散步,母女两个的脸上都充满了灿烂的笑容,我们看到她女儿顺利回国躲避疫情也很为她高兴。

女儿回国后住了半年左右,又和大批留学生一样返回了英国。媒体上报道了英国伦敦因为新冠病毒变异封城的消息,电视上可以看到人们正在蜂拥着逃离这座城市,据报道大约有数十万人逃离了伦敦。

火车站、机场、公里都是拥挤不堪,各大商业超市也是人满为患,都在抢购生活用品,货柜几乎被抢购一空。

而一些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等大概有30多个欧洲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宣布关闭了边境,停飞所有往返英国的航班。

西班牙甚至要求所有欧盟国家对英国发布“禁航令”,以防病毒输入。

这些画面无疑很刺激家有子女在英国伦敦留学的国内的家长们。我们楼下那个邻居更是急得团团转,现在再让女儿回来,几乎不太可能,真正是感觉到了束手无措。

夫妻两个不断的关注着封城的消息,嘱咐女儿多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没事就不要出门,呆在家里那都别去。我们国家虽然还没有宣布禁航令,但是回国之路可以预见到很艰辛。

目前我国有大约23万在英国的留学生,许多还是十几岁的低龄初中留学生,最小的才8、9岁,他们本来自主生活能力就不强,再遇上这么严重的疫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些留学生因为疫情乘包机返回国内过一次,半年后大多再次返回留学所在地继续未完成的学业。谁知道又遇上了欧洲疫情的二次大规模爆发。

并且伦敦这次的病毒传播,属于新冠病毒的变异病毒,传播速度极其迅速,至少已经感染了数千人,而且已经扩散到了邻国。

据随后发表讲话的英国首相约翰逊证实,该变种病毒危害很大,传播性比目前都已知的普通病毒毒株要高70%,此言一出更是引起了世界的恐慌。目前,据了解,滞留伦敦的中国留学生有几种去向。

一、现在媒体的消息传播很快,早在伦敦封城前已有家长知道消息较早

知道伦敦封城消息的家长,通知子女离开伦敦,这样这些留学生也和当地的大批英国居民一样,逃离伦敦去往英国其他城市暂时躲避,英国许多城市也接纳了他们。

也有些打算去往邻国躲避,但是因为边境关闭,无法成行。

这些能够去往其他城市躲避的孩子,也让家长少许放点心。

二、大部分留学生还是滞留在当地

因为伦敦封城的消息也比较突然,许多人没有条件迅速成行父母即使着急也是鞭长莫及,只能每天视频叮嘱孩子们,尽可能多的采购贮存一些生活用品,尽量不出门,做好防护准备。同时父母也在不断的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回国,即使隔离时间再长,花费的代价再大也在所不惜。

那些滞留伦敦的孩子,这几天无疑成了国内父母的最大的牵绊,说心都碎了都不过分。

三、能够留学英国的孩子,大多都是出自中产家庭

在所有出国留学的国家里,英国的学费生活费无疑是最贵的,一般人真的承受不起。所以,这些留学生的家庭也是非富即贵的。

其实真的不能理解那些在孩子只有十来岁,甚至只有8、9岁就送出国的父母,国内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现在看来都不比国外差,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教育难道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吗?

孩子在自己身边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也不用忍受分离之苦,也不会让自己天天牵肠挂肚的。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的跑到异国他乡去学习?

难道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亮一些吗?而且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刻,父母不在身边,很容易性格走偏,人格和心理都出现问题。

出现的广西南宁高知家庭去英国留学的孩子,因为疫情回家后,要求再次出去被父母拒绝后,竟残忍地将父母都杀害了,这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当然,父母的本意都是“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总觉得国外的教育条件比国内要好,也有一些是奔着学成后移民留在所读书的国家去的。这些都无可厚非,选择是自己的。

疫情过后,一部分有些警醒,这种低龄留学的现象应该会有所减少。

结语:

从年初的疫情开始,在国外留学的孩子们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那些滞留国外的留学生让人们揪心不已。那段时间,媒体每天都在报道国内包机接留学生回国的消息,也让人们感激不尽尤其是家有留学生的家长更是如此。

谁知道这些留学生刚刚返回去不久,又再次遭遇欧洲发生的二次疫情,并且其严重程度远超第一次的疫情。还出现了超级传播的病毒变异,更是让人们惊心。

目前,国内的家长们面对此情此景,也是知道消息早的,及时通知孩子去往英国其他城市躲避,有亲友的投奔亲友避难,无计可施的只能留在伦敦准备大批食品日用品,减少出门,做好自我防护,等待疫情的过去。

今天关于“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湖南女留学生在伦敦”,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留学生,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留学生多吗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