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清明,中国女孩在泰国遇难

2024-10-03 15:52分类: 留学政策 阅读:

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清明,中国女孩在泰国遇难

随着科技的发展,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清明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文章目录列表:

1.娶了比自己年轻22岁妻子的乔冠华为什么要把女儿赶出家门?
2.康有为的秘密后代康有为的妻子和后代的生活条件
3.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的生平有谁知道?
4.关于徐志摩,他的个人生平
5.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要简短的,并且不要太长,最少要3个故事!急!谢谢^_^

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清明,中国女孩在泰国遇难

娶了比自己年轻22岁妻子的乔冠华为什么要把女儿赶出家门?

在新中国外交发展史上,有一张著名的照片《乔的笑》,这张照片拍摄的内容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得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情不自禁地仰天大笑,这场胜利也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壮举。

但是乔冠华的一生并不像他的笑声那般酣畅淋漓,而是跌宕起伏,在个人感情生活方面,乔冠华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迎娶了小22岁的章含之,并且极力主张过二人世界,坚持将儿女逐出家门,与妻子陪伴以度余生。

一位成功的外交家、政治家

乔冠华1913年生于江苏盐城,祖上曾经连续五代人都是秀才,16岁时就高中毕业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就读,是一个妥妥的"神通"。毕业后远赴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继续深造,但是由于在此期间参加的革命活动而被日本反动派分子视为眼中钉,没多久就被驱逐出境了。

青年时期的乔冠华

被驱逐的乔冠华为了能够在哲学的路上越走越远,选择前往诞生了黑格尔这般伟大哲学家的德国留学,一年后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国内抗战爆发后,乔冠华回国投身于救国运动中来,并且在廖承志的介绍下加入了我党,后来在香港创办了"中国通讯社",发表一些政治言论和对国际形势评论的文章

后来,周总理成为了他的直接上司,这也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乔冠华进入外交部后,参与的第一件重头事就是与美国谈判钱学森的回国事宜,后来就是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洽谈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事宜,那一张《乔的笑》便是在此期间产生的

乔冠华在联大会议上

归国后的乔冠华便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一职,后来又参与了尼克斯访华的安排,可以说乔冠华作为一个外交家,是成功且出色的,但他的感情生活却不像事业那样,他的第二段婚姻经常被人津津乐道

发妻龚澍,两人的结合被毛主席称赞

乔冠华有过两段婚姻,发妻名为龚澍,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事业成就最高时,曾经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是该部史上第一位女司长。两人的结合可谓是天作之合,毛主席称赞为"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乔冠华和龚澍

龚澍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长达30余年,说的一口流利的英文,是周总理的英文教师,被他称赞为"无可替代"的女外交家。在和乔冠华结婚后,夫妻两人虽然各自忙于工作,但是并没有因此影响夫妻感情,一同携手走过了战乱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美好生活。

在女儿乔松都的眼中,龚澍一向是一个刚毅果断的人,颇具男子气概,而且是家里的主心骨,乔冠华有什么拿不准的事项,都会找妻子商议再做决定。曾经国务院准备提拔龚澍为外长助理,但龚澍婉拒了,并且推荐了乔冠华,她的理念就是维护丈夫形象,甘居幕后。

龚澍和非洲人民的合影

但是在1970年,龚澍因突发脑溢血而住院治疗,9月20日因病去世。龚澍去世后,乔冠华一度陷入了低谷,经常一个人坐在桌前,对着妻子的照片发呆,手中不停的写着"不思量自难忘……"

斯人已逝,生活还要继续。经历了感情低谷的乔冠华很快便从中走出,或者说他没有时间再消沉下去,因为国家派给了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飞赴纽约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而正是这一次外出,开启了乔冠华的第二段婚姻,也是最受争议的一段。

坚持过二人世界,将子女逐出家门

在与会的中国代表团中,有着一位"外交部五朵金花"——章含之,她是教育家章士钊的养女。这次赴美,章乔二人本是作为同事共赴与会,但是这种同事关系却渐渐发展深入,最终发展为夫妻感情。

章含之

其实在起初,乔冠华并没有注意到章含之,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而不得不与之接触,逐渐地,他发现这个女人身上有着一种和龚澍一般的博学才识和独特魅力。而章含之也有过一段婚姻,她的丈夫是洪君彦,两人经历了长达8年的恋爱长跑最终修成正果

但是后来洪君彦的出轨,再加上时局动荡,这段感情最终以离婚宣告失败。而乔冠华也需要一个伴侣来抚慰心灵创伤,而章含之正扮演了这个角色。据章含之后来回忆到:"当年自己离婚后,与他常常一周通话几次,不谈工作,也不谈爱情,就像是朋友一般的闲聊。"

章含之和前夫洪君彦

1973年,在章含之离婚后没多久,乔冠华便和章含之结了婚,但是两人的结合遭到了乔冠华的儿女们的极力反对,因为章含之比乔冠华足足小了22岁,只比后者的儿子大了8岁

这样的年龄差距,使得兄妹俩很难接受这样的"后妈",在女儿乔松都的眼中,乔冠华此举"对不起已逝去的龚澍"。

但是乔冠华似乎并不在意儿女的看法,与章含之过着独属两人的生活,儿子乔宗淮见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便尝试着和章含之接触相处,但是乔冠华却摆明了态度:"我和含之的结合,只能是二人世界,你们都应该搬出去住。"

起初儿女以为这是父亲一时的气话,直到一天,乔松都下班回家,发现门锁被换了,等到保姆回来才进家门。这样的行为表明了乔冠华的坚决态度,而兄妹俩也因父亲的绝情而赌气搬出了家。

章含之和乔冠华

乔松都搬到了工作所在的医院集体宿舍,而乔宗淮已经结婚,且妻子已经有8个月身孕,不可能搬到集体宿舍里住,只能去了老丈人家,好在老丈人热心肠,他们在这一住就是7年之久

此后的乔冠华便断了和儿女们的联系,安心地过着和章含之的二人世界,甚至连乔松都做肿瘤手术,乔冠华都没有去看。这样看来,似乎乔冠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亲情的斗争中,从来都没有赢家一说,有的只是两败俱伤。

几年后,乔冠华卷入了政治旋涡中,同时患上了癌症,不得不住院治疗。终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场大病使得乔冠华和儿女的关系破镜重圆冰释前嫌,虽然在感情上乔冠华的决绝伤害了兄妹二人,但那毕竟是他们的亲生父亲。

晚年的乔冠华和章含之

兄妹二人陪伴父亲走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70岁,他逝世后,章含之在1985年的清明节那天,带着乔冠华的骨灰,来到了他的老家江苏盐城,一代外交政治家终得魂归故里。

结语

细细想来,其实不难理解乔冠华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二人世界并将儿女逐出家门,在龚澍去世以后,乔冠华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变得空虚,没有了支柱,可能这时候支撑着他的便是心中那份对外交事务的关心。

另外,当时一对儿女早已成年,儿子更是快要当父亲了,完全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乔冠华的儿子乔宗淮

早在乔冠华做出这个决定时,章含之并不同意,认为一家人和谐相处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她疏忽了乔冠华作为一个外交家,是意志坚定之辈,做了决定的事几乎不会改变。

似乎一直以来,社会对于"老夫少妻"这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现象,一直抱有偏见。似乎不管这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要他身上发生了这种现象,就会被千夫所指。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因为娶了小54岁的翁帆而备受争议,但人家追逐爱情,与我们这些看客有什么关系呢?大可不必因此小题大做,矫枉过正。

康有为的秘密后代康有为的妻子和后代的生活条件

康有为后人:晚清著名的戊戌变法发起人之一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他给光绪皇帝写了一封信,抱怨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法、明势、慎行三个纲领性主张。接下来,让谈康有为的后代。

康有为一生有六任妻子。

张云珠:1855年,康有为与妻子结婚,取名苗华。她是我叔叔张渔樵的女儿,他喜欢学习和聪明,所以她把女儿许配给他。这桩婚姻是双方父母安排的。1876年腊月,19岁的康有为与22岁的张云珠结婚。他们生了五个女儿,于1922年去世。

梁穗珏:1880年生于广东博罗县,康有为的第二任妻子。识字写字,略通汉墨。1897年与康有为结婚,婚后不久,变法失败,康带着这位年轻的妻子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旅。梁穗珏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见识的女性之一,游历过许多国家,在亚洲、欧洲、美国的主要国家和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在遥远偏僻的印度大吉岭,生活极其艰苦。在失去小儿子的巨大打击下,梁夫人强忍悲痛,精心安排一切,让康有为得以安心潜入自己的理想王国,完成大同书。她珍惜康有为的每一句话的著作,并收集和保存了许多康有为成为研究康有为的重要材料他晚年的生活。她于1969年去世,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何世礼:1891年生于金兰,祖籍广东开平,侨居美国,康有为的第三任妻子。何李哲与康有为相处的时间最短,也是康有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人。他出生在美国费城的一个华侨家庭。1907年,50岁的康有为在美国巡回演出,17岁的何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听着。演讲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度翩翩,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几次交谈后,两人见了面,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康的爱。如果康有为以前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这种绝望是出于一种对他来说太奢侈的激情。尽管障碍重重,两人还是结婚了。它可惜他的美丽是短暂的。一九一五年,年仅二十四岁的何在上海死于猩红热。他7年的爱情生活成了康有为他余生的悲伤和回忆。每次到或清明,康都会去扫墓,哭着下跪,直到去世。

和子师高卡:1911年被流放到日本的康有为,雇佣了16岁的日本人和子师高卡做他的仆人。康喜欢他很久,并在56岁时娶了志高和子为第四个妾。后来,何姿与同岁的康有为长子康童珍有了感情。28岁时,何姿怀上了他的孩子,并回到日本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紫菱。1974年2月19日,70多岁的石岗和子躺在距离旭摩于芬花园不远的郊区铁轨上自杀。

廖:三姑何至立去世后,康有为极度悲伤,精神恍惚。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于1915年与第五个姑姑廖结婚。康有为58岁,廖有个女儿,比康有为晚几天去世死亡。她只有12岁。

张广:1919年,62岁的康有为在美丽的西湖上看中了西湖浣纱的船娘张广。康有为穷追不舍,多次派人充当媒人。最后嫁给了六姨张广。这个19岁的女孩,还没有康有为的儿女们,在上海大张旗鼓地举行了婚礼。她嫁到这个家,康府的儿女们就不得不出去躲避。张广天太可爱了,他成了康有为过去几年中最受欢迎的阿姨。

6个妻妾生了12个孩子;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女二:康桐碧,本名文佩,生于1883年2月。她出生在张云珠,早年曾去美国留学。他先后进入哈佛大学和加里福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并与罗昌结婚。他曾担任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道德学会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会长协会。1949年,在傅召开的华北七省元老院会议上,康桐碧被选为代表,与人民讨论和平入城问题中国解放军。1951年7月,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博物馆馆员。他是北京市人民的代表美国国会和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他于1969年8月17日去世,享年83岁。罗荣邦,女罗一凤。

女:康桐夫,第二任妻子梁穗珏之女。生于1903年,1919年与潘之子潘结婚,1980年去世。共有八个共生子女:长女潘清端、长子之、次女潘清辉、三女潘、次子、四女潘清照、三子潘、四子潘清贵。

女:康桐焕,第二任妻子梁穗觉之女,1907年生于瑞典,1933年与何永乐结婚。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何,二女儿何康怡,小儿子何。1948年,他担任广东省参议员和中共中央委员。美国社会福利协会。他已经死了。

女:康。十八岁那年,我在上海愚园路的家门口被一辆美国车撞死了。

长子:康同治,第二任妻子梁穗觉之子,名文炳,名寿满。他出生于1908年,毕业于圣约翰附属中学大学和光华大学。他曾在广东省税务局工作,后在南京铁路局任工程师。与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岑德静结婚,育有一子二女。他于1934年离婚,1961年去世。常康保壮,女,上海药学院毕业,曾在某医院任药师,现已退休,生活在上海;儿子康宝琰,定居台湾省,毕业于台湾省中华文学院。年轻女性康宝e,北师大毕业,中共党员,北师大生物教师,育有两子。康宝妍梁羽生下两男一女,长子尤德,女,幼子尤明,继承人康的孙子。

次子:康为与第三任妻子何所生,1909年生于香港。他被收养给弟弟尤普,妻子是同盟会成员庞青城的女儿庞莲。1936年在广东省教育厅工作。1978年在上海病逝,无儿无女。

第十一个女儿:养女康静谷。

康有为有四个儿子,十一个女儿,后代众多,大部分在海外。

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的生平有谁知道?

梁思成先生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国***。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间,任站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时,于1944年为国民政府及盟军(美军)编制敌战区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并将其表明位置的同时,还建议盟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称京都、奈良。把那里的珍贵文物古建筑当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此事受到国际上普遍的称赞,日本报刊一再把梁思成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姓名:陆小曼

别名:眉

生日:1903年9月19

民族:汉

祭日:1965年4月3日

籍贯:常州

地区:上海

陆小曼是个才女。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20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3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病逝。

陆小曼年谱

◇1903年(1岁)

◇农历九月十九生于上海南市孔家弄,籍贯常州。父亲陆定,母亲吴曼华。

◇1908年(6岁)

◇在上海上幼稚园。

◇1909年(7岁)

◇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8岁)

◇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12年(10岁)

◇就读于北京女中。

◇1918年(16岁)

◇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

◇1920年(18岁)

◇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

◇1921年(19岁)

◇开始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20岁)

◇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22岁)

◇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

◇年底翻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23岁)

◇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

◇8月拜刘海粟为师学画。

◇年底与王赓离婚。

◇1926年(24岁)

◇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

◇10月3日与徐志摩结婚。

◇10月与徐志摩南下上海。

◇11月与徐志摩在硖石小住。

◇1927年(25岁)

◇1月因江浙战争起,与徐志摩转上海定居,并与翁瑞午相识。

◇3月与徐志摩回硖石扫墓,并与徐志摩、翁瑞午游西湖。

◇12月6日出演《玉堂春——三堂会审》,任苏三一角。同时受《福尔摩斯小报》污蔑困扰。

◇1928年(26岁)

◇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冈〉发行。

◇夏与徐志摩、叶恭绰共游西湖。

◇1929年(27岁)

◇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

◇5月接待泰戈尔。

◇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览会”。

◇1931年(29岁)

◇从贺天健和陈半丁学画,从汪星伯学诗。

◇1933年(31岁)

◇整理徐志摩的《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

◇清明独自一人到硖石给徐志摩扫墓。

◇1936年(34岁)

◇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

◇1938年(36岁)

◇开始与翁瑞午同居。

◇1941年(39岁)

◇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个人画展。

◇1956年(54岁)

◇4月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

◇1958年(56岁)

◇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57岁)

◇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63岁)

◇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信]徐志摩致陆小曼

龙龙:

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我的小龙呀,这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现在不愿别的只愿我伴着你一同吃苦。——你方才心头一阵阵的绞痛,我在旁边只是咬紧牙关闭着眼替你熬着。龙呀,让你血液里的讨命鬼来找着我吧,叫我眼看你这样生生的受罪,我什么意念都变了灰了!

……

啊我的龙,这时候你睡熟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我好恨呀,这一层层的隔膜,真的全是隔膜:这仿佛是你淹在水里挣扎着要命,他们却掷下瓦片石块来,算是救渡你!我好恨呀,这酒的力量还不够大,方才我站在旁边,我是完全准备了的,我知道我的龙儿的心坎儿只嚷着:“我冷呀,我要他的热胸膛依着我;我痛呀,我要我的他搂着我;我倦呀,我要在他的手臂内得到我最想望的安息与舒服!”——但是实际上只能在旁边站着看,我稍徽的一帮助,就受人干涉,意思说:“不劳费心,这不关你的事,请你早去休息吧,她不用你管。”哼,你不用我管!我这难受,你大约也有些觉着吧。

……

龙,我的至爱,将来你永诀尘俗的俄顷,不能没有我在你的最近的边旁;你最后的呼吸一定得明白报告这世间你的心是谁的,你的爱是谁的,你的灵魂是谁的。龙呀,你应当知道我是怎样的爱你;你占有我的爱,我的灵,我的肉,我的“整个儿”;永远在我爱的身旁放置着,永久的缠绕着。真的,龙龙!你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情死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求唯一的光明。

关于徐志摩,他的个人生平

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生平简介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987)一月十五日是一冬寒的日子,但却给原籍浙江硖石的富商徐申如带来异样的心头的温湲,因为他在那天得了一个儿子,就是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原名章垿,民国七年更字为志摩。幼年就聪颖异常,被看作神童。民国四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返乡与张幼仪女士结婚,转入上海沪江大学,五年转入天津北洋大学。六年,又入北京大学法科。七年秋赴美国克拉克大学习银行会计。八年毕业,得一等荣誉奖。同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习政治,九年得文学硕士学位。是年九月离美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

民国九年,时二十六岁,在剑桥开始写诗。十一年三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十月十五日返国。十三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为英国处理庚子赔款事,在现代评论发表这回连面子都不顾了一文加以抨击。十四年曾再游欧洲,返国后编北京晨报副刊,从刊中的内容可看到他爱国的情操。十五年十月与陆小曼结婚。十七年他和胡适先生一起编新月杂志,彻底为新诗作扎根的运动,为新诗开启另一扇大门。民国十八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因应林徽音之邀到北京,由南京乘中国航空公司飞机,飞抵距济南之党家庄附近,忽遇大雾,致误触开山山头,机身著火,因此遇难,年三十六。

************************

从伦敦到剑桥

志摩在少年时代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思想倾向是社会性政治性的,其中即使有文艺性的夹杂,也并不是主体。志摩初出国门时的爱国热情是人尽皆知的,到美国后更有增无减。罗素一九二○年前的著作,志摩在美国时就接触到了。罗素政治社会方面的言论,在志摩脑海留下不灭的印象,而这位英国哲人在困境中只认识真理,不同权势低头那种卓尔不群的英雄形象,更深深感动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志摩。他决定「摆脱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引诱」,赴英「从罗素」。

志摩到伦敦继续政治、社会方面的深造,认识了政坛名人林长民---那时候林氏带著他十六岁的女儿林徽音。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一出现,如闪电雷一轰,使志摩生命的景色骤然转变,使他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

林徽音离开伦敦到苏格兰读书之后,徐志摩感到百无聊赖,就在此时,他和林长民一起参加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在那认识了剑桥王家学院院友狄更生(G. L. Dickinson)。他见志摩烦闷,就劝他到剑桥换环境,而志摩接受了狄更生的劝导,转学到剑桥王家学院去了。

徐志摩写诗的生涯自剑桥开始。剑桥当时文风顶盛,加上志摩一到伦敦就交上了一班文艺界的「名士」,和因爱情而思想精神负累加重时,写诗以抒情消愁言志 。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

数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著了什麼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於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然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这是他写诗的起头,也是他弃政治从文学的始点。志摩早期内容方面,大致可分(1)爱情的苦恼,(2)决定离婚后的一种坚决心境,(3)决定以文学为终身职业的雄心大志。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渡。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他的痛苦明显不是别的,乃是林徽音已回中国,而又没有半点要和他结婚的迹象。生活是恼人的,但也有它美丽的一面。本来在民国十年秋志摩已开始认识剑桥,但民国十一年的春天是特别可纪念的。他深深爱上剑桥的自然胜景,特别是那一流清浅的康河。他称自己是个自然崇拜者。他所写有关剑桥的诗文,有些已成了中国新文学的瑰宝。

根据剑桥大学的档案,学院给他那份颇高的评语是「持智守礼,放眼世界」。虽然如此,但志摩在剑桥并没有完成什麼研究计划或取得博士学位。剑桥两年在志摩眼中是成功的两年。他发现新事物,认识新朋友,参与新活动,…他颂赞剑桥,认为那是他唯一的知识与智慧之源。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他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认为他在美国是读死书,在英国是读活书,这本大活书包括自然。前者是被迫的,后者出乎自愿,或更好说是出乎求知的纯情。志摩在英国不但成了个诗人,也成了个英式民主的热烈拥护者,因而他在回国后对国内政治是左右往弓,他无时不关心中国大局。

爱的追寻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在民国十年初到伦敦时,志摩已爱上了林徽音,且在情网中不能自拔。张幼仪在环境的压力下,离开丈夫往德国求学(已怀有身孕),志摩乃得解放之乐。但这份快乐不长,林徽音随父回中国以及徐申如老先生大力反对儿子提议离婚,使志摩深感烦恼与痛苦。他要谋求出路。为了要提出一个强而有力的离婚理由,他在民国十一年三月前写信给妻子张幼仪:

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从他个人观点来看,颇为合理,因为他认为只有真爱才有真幸福,在这基础上,才能造能人类社会,但在当时,却不能唤起一般人的同情。志摩给妻子的信,带给他所盼望的效果,张幼仪最后同意离婚。

志摩在民国十一年十月离英回国,他回国完全因为林徽音。然林徽音在回国不久就答应做梁家的媳妇,本来志摩可以立刻回英继续学业,但既然林徽音还没有跟梁思成订婚(双双赴美国宾州大学研习建筑),他总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所以,他在北京留下,也留下了痛苦和哀愁。

恋爱与结婚

民国十三年,梁启超与除志摩冲突又起。这一次是为了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一个有夫之妇,而她的丈夫王赓也属於梁氏的门生。

徐志摩民国十四年欧游时,曾经很郑重考虑他和陆小曼的关系。他立定心肠,要在爱情的事上勇往直前,绝不半路收兵。他第一个大胆步骤就是直接写信给小曼的母亲,请求她支持小曼和王赓离婚。陆老太太接信大怒,当然不加理睬。徐志摩第二步策略,是督促小曼鼓起勇气跟他逃到欧洲,他那时只有个念头,就是要以白马王子的身份救小曼出「牢笼」,要二人恋爱成功。不过陆小曼是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中国妇女,加上她本身优柔寡断,她没有出走的勇气。不久小曼病倒,志摩从欧洲兼程回国;两人见面,爱情倍增。

徐陆二人的恋爱轰动中国文化界,直到今日不少人仍津津乐道。志摩和小曼恋爱成功后,在民国十六年一月五日给恩厚之写信说:「我毕竟胜利了---我击败了一股强悍无比的恶势力,就是人类社会赖以为基的无知和偏见。」

婚后生活

志摩和小曼的婚姻,始终得不到双亲的谅解。他两口子婚后虽云回家乡与二老同住以尽孝道,但同住的结果却不成功。徐老先生和太太最后在拂然不悦的心境下,乾脆离往浙江,跑到老远的北京和原来的媳妇和孙儿一起生活。志摩与小曼在家乡继续待了一段时期,但不久内战威胁浙江,他们乃狼狈逃难到上海。由於得不到父亲在经济上的接济,志摩只好借贷。

志摩与小曼谈恋爱时,一直抱改造小曼的思想;他估记小曼的挥霍和逸乐,无非是苦闷的发泄,只要苦闷一去,德性自来。然而他错了,小曼性格与习惯的缺点,不是志摩能改造的。虽然小曼的确聪明慧美,以多才多艺,但她不是沉潜向学的人,她喜欢上舞场、逛戏园、捧伶人、抽大烟、而又身体多病。从民国十七年起,志摩在三间大学兼课。次年,减了一间,但添了中华书局编辑一职。他的精力似乎过人,他的收入并不少,但家庭开销更加庞大。事实上,若非志摩穷追苦恋,小曼也不会跟王赓离婚和志摩结婚。所以,一切的果都出自志摩手撒之种。怨谁?怪谁?

民国二十年胡适见志摩在上海与小曼生活得苦恼万状,乃招他到北大教书以转换环境,志摩欣然答应;想不到在一次飞往北京参加林徽音演讲途中竟然意外身亡。

三个女人的人生路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他跟夫家维持著奇异的关系,成了乾女儿,和徐志摩保持友谊及更深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林徽音与梁思成结婚,共创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志业,没有他俩,就没有今天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设计继承。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及她的丈夫对他感情的了解与沉默一直是不解的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遗骸让林徽音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她费了许多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失匿迹在这世界上。

生命的回响

志摩自经过西欧的文化洗礼,便以文学为主,不但崇尚创作,并且一生推动文艺事业不遗余力,这也是他追求理想的一种具体行动。文学是美的,它的影响力是大的,是精神革命的一支生力军;从事文学,与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的思想完全可以配合。

徐志摩热情奔放,热爱自由和美,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胡适追悼志摩的文章内,为志摩多方面辩护,并多次强调志摩是一个「可爱的人」。梁实秋在关於徐志摩艺文曾经如此描述他:「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著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在袋里藏著有趣的书札,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但是因此也有人要批评他,说他性格太浮。这批评也是对的。他的老师梁任公先生在他与陆小曼结婚典礼中证婚时,便曾当众指著他说『徐志摩这个人性情太浮,所以学问作不好!』这是志摩的另一面。」

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也洋溢著生命的朝气和活力,他的新诗真挚而丰美,散文则词采绚烂,常自创新词汇,又杂以西文句法,虽或觉其生硬,虽能自成一种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无疑的他将占有一席之地。

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虽然以不幸的婚姻、不完美的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真善美的精神,却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要简短的,并且不要太长,最少要3个故事!急!谢谢^_^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甘心情愿,因为 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徐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1915年徐悲鸿再次赴沪,在友人帮助下,在“暇余总会”(当时的赌场)一隅借住,刻苦创作,同时到夜校学习法文。他画了一匹马,寄给审美书馆馆长高剑父。其弟高奇峰十分赞赏他的画艺。这时,徐悲鸿虽考取了震旦大学,但无钱进学,幸好得到高奇峰的资助。后又结识了康有为,得有机会观摩康所收藏的碑帖。并在艺术观上也受到康有为的影响。1917年徐悲鸿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秋返北京,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结识陈师曾。1919年赴法留学。在著名画家达仰的画室学习素描,1921年去德国,就学于画家康普的画室,次年归巴黎。1925年经新加坡回国。第二年春,他再去巴黎,又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临画,游历瑞士,意大利。

1927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职。1933年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利时、意大利及苏联展览。抗战时期,将自己作品带到南洋,印度等东南亚地区展览,并将全部收入捐献给祖国难民。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徐悲鸿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鸿拒绝。解放后他被邀请为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代表,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代表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52 年在病中,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作品捐献国家。1953年病逝,只活了59岁。国家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保存了他的一千余件作品。他一生创作作品达数千件,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著名油画有《溪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於他写马的画卷。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所以他画的马图笔墨酣畅,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另有一些人物,狮,猫等题材作品,也是质优量大。他的绘画创作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原则。

童第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好了,关于“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清明”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清明”,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22岁中国女留学生在泰国遇难最新消息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