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冰鉴,青铜冰鉴产生于哪个朝代
1、青铜冰鉴产生于哪个朝代
青铜冰鉴产生于战国时期。
战国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战国铜冰鉴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双层方形的青铜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从考古资料来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地区,中国相对稍晚却紧跟其后。虽然中国青铜冶炼技术掌握时间略晚。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铜器
2、青铜冰鉴的介绍
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战国时的冰酒器。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
3、湖北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冰鉴”,是如何完成制冷的?
青铜冰鉴是件组合器,有内外两层,外面的叫青铜鉴,内有一个方壶, 叫青铜缶,鉴上有镂孔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缶口。两件器物套合而成。缶呈方形,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夏天的时候,人们在青铜鉴和青铜缶之间装上冰,可冰镇酒。到了冬天,在鉴和缶之间改盛热水,则又变成可以温酒的温酒器了。可以说,青铜冰鉴就是中国古代一个既可“制冷”又可“制热”的两用“冰箱”。
鉴的四周外口沿,都饰有镂雕或浮雕勾连云纹、蟠螭纹,异常精美。该鉴出土时还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往往是“礼以酒成”,也就是说行行礼离不开酒,无酒不成礼。在崇尚礼数的商周时期,不仅喝酒有各种礼仪,就连桌上的酒器也都大有讲究。比如在周朝时,因青铜酒器所盛的酒量不同,人们对其的叫法或称呼也各不相同,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是饮酒器,盛一升的叫爵,盛两升的叫觚(gu), 盛三升的叫觯(zhi)。其实,它们都相当于今天的酒杯。
青铜冰鉴为双层设置,在方鉴内套有一个方壶。在鉴与壶之间设有专门机关,使用时,将方壶的口和底与方鉴的口和底套合固定,装酒和舀酒时都不需要打开方鉴盖,只要打开壶盖就可以了。青铜冰鉴形体美观、铸作精细、镂纹光滑细腻,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酒器的国宝重器,也是中国“失蜡法”青铜器较早的典范之作,堪称国之瑰宝。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通过当时的科技完成了冰箱的制作,这说明冷藏在古代已经是十分普遍了,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体现。
4、周侯乙墓中发现的青铜冰鉴有怎样的特点?
墓中还有一件青铜冰鉴,通高0.61米,边长0.6米,重170千克。鉴是古代用以冰酒或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樽缶,鉴与樽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贮存温水,樽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鉴和樽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做持用终”铭文。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时发现有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