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韩国博士留学(巢湖韩国博士留学怎么样)
巢湖韩国博士留学(巢湖韩国博士留学怎么样)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巢湖韩国博士留学”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2018年巢湖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2.巢湖学院博士离职违约金
3.中国政法大学 何兵教授简介 特别是籍贯出生地!谢谢!
4.安徽有座小城人杰地灵,诞生了3000名博士20名院士,是在哪里?
5.中国有哪些曾经留学苏联或俄罗斯的知名人士?
6.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专业
2018年巢湖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2018年巢湖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巢湖学院为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位于皖江开发带“合(合肥)巢(巢湖)芜(芜湖)工业走廊”的中心——巢湖市,座落在巢湖市东郊的半汤温泉疗养度假区。在浩瀚八百里的巢湖之滨,风景秀丽的汤山脚下,这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依山傍水、碧树掩映、花香四溢、景色宜人,校园内楼房林立、道路纵横、景点散落、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教书育人园地。
巢湖学院前身为1977年底创办的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巢湖学院”,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自创办以来,学校坚持立足巢湖、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放眼世界,以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艰苦创业,玉汝于成,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层次、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现设有经济与法律系、外语系、体育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历史旅游文化系、中文系、数学系、管理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教育系、艺术系等12个系,另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和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美术学、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小学教育、社会体育、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心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广播电视新闻学、微电子、动画、音乐表演、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1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英语教育等26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科专业,涵盖了文、理、工、史、教、管、经、法八大学科门类,已逐步成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与学院定位相符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1600余人,成人教育注册在校生1000余人。
在三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注重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特别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重点学科,办出地方特色。尤其是物理学、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学科,均拥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在学科建设上卓显特色。学院现有5个省级重点资助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资助建设基础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资助改革试点专业,13门省院级重点课程、5个省院级特色与重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33人,专任教师596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45人;博士58人(含在读)、硕士357人(含在读);聘有外国文教专家4人、国外兼职教授2人,还有常年在校工作的国内兼职教授23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或获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拔尖人才)称号的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对象6人。学校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已制订了特殊优惠政策,努力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院一直重视教职工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仅2002年升本以来,学校就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的占10%以上,在国外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和被SCI等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成果显著增加;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20多部。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约1000亩(6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整体化概念,将自然环境与育人环境融为一体,做到因地制宜、独特精美,全方位营造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学院各类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5000万元,建有校园计算机网和图书馆局域网,拥有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媒体制作室、微格教室、电脑辅助设计室、仿真实验室等65个。现有实习基地55个,其中6个省级实习基地。学院图书馆藏书近70万册,中外文过刊6万册,中外文现刊2千余种;拥有超星数字图书、万方论文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SpringerLINK等7大电子数据库。学院还办有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巢湖学院学报》和《巢湖学院报》。另外,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医院、后勤集团等附属机构。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通过了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治安综合治理、体育卫生工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省级评估,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获“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2009年元月,我校获得了由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立足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已形成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和知能并进、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已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山东等20个省有关高校实行对等招生;同时,学院面向世界,与海外高校广泛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同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二十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德才兼备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安徽省、尤其是巢湖市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伟业相承,薪火永继。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巢湖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现正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加快发展,乘势前进,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合格的、具有一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以适应全国、全省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巢湖学院博士离职违约金
需根据劳动合同所签署的情况为准。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况只有两种:
1、单位出资让员工培训,可约定服务期违约金,金额不得超过单位支付的培训总额,且需随时间逐年递减,比如出资5万,服务期是三年,工作一年后离职就要付3.33万。
2、竞业条款违约金,因为单位的商业秘密要求员工离职后不得到类似性质单位工作,但期限不得超过2年,且需在离职后按月向员工支付不能到此类单位任职的经济补偿金,否则无效,若协议上所谓的违约金是否符合以上两项如果属于第1项,离职时候就要支付违约金,如果属于第2项在收到单位的经济补偿金后就要履行,否则要支付违约金如果不是,就是无效的,订立了也无须支付。
合同中若有约定违约金条款的,有损失的一方,可以向违约方主张违约金。而如果合同没有约定约定违约金的,则不可以要求对方赔偿违约金,但可以要求对方赔偿因对方违约所造成的实际损失。
中国政法大学 何兵教授简介 特别是籍贯出生地!谢谢!
答: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男,1964年生于安徽巢湖。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法学研究所所长。先后从事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作品有《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机制》(主编)等教材、专著类7部,《行政权力的结构与解构——一个个案解析》《永不松懈》《人民陪审员:我的经验与感悟》等论文类70余篇。 2012年4月,其在微博上爆料称高龄奶牛靠激素产奶,引起网友普遍关注。
1983-1984年在肥东县马集中学任教。
1985-1988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团委任职。1988年考取律师资格。
1989-1990年在肥东县律师事务所任专职律师,开始了法律职业生涯。
1990年9月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师从刘家兴教授研习民事诉讼法,兼习刘教授的四川方言,1993年获硕士学位。
1993年-1994年在深圳工作,先后在福田实业总公司、沙河高尔夫球会、平安保险总公司任职。
1994年-1998年在山东烟台大学法律任教,兼黄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1998年考取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从姜明安教授习行政法,兼习姜教授的湖南方言。
2001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2005年2月至5月,应瑞典隆德大学之邀,访问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北欧四国,考察纠纷解决机制。
2006年2月,应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之邀,访学。
2007年9月,应韩国庆北大学之邀,讲学。
安徽有座小城人杰地灵,诞生了3000名博士20名院士,是在哪里?
清朝的王士禛在《将至桐城》里提到了安徽桐城的龙眠山。诗中讲的是,诗人王士禛在罢官归故里的途中,刚刚翻过桐城与舒城交界的北峡关,看到了太阳西斜,枫林如火。他偶然又看见桐城西北部的龙眠山,于是幻想自己是否也能像龙眠居士一样,隐居于此,终日过着把酒吟诗的日子,了却余生。
桐城龙眠山形如卧龙,盘桓与桐城之中,山中树木葱茏,无限风光,目不暇接。桐城龙眠河由山涧而出,抱山而行,沿河岸处,名胜古迹极多,灿若明珠,光彩夺目。因在此隐居的名人大家极多,所以桐城龙眠山在清朝乃至现代的文人墨客的眼中地位极高。
文人墨客无一不心神向往,期盼有一天到龙眠山畅快一游。龙眠山就位于安徽桐城,这座小城诞生了3000名博士20名院士,被称为“文都” 。
如此桐城,人才辈出
桐城,是安徽省的辖县级市,它古称“桐国”,原因为周朝时,其地适宜种植油桐,素享誉“文都”美名。桐城有座状元桥,清朝,数百名进士从这座桥上走过,当官入仕。桐城派的吴汝纶,因其博古通今,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桐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只因过于不图虚名,才没有被广为人知。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的最大的散文流派,曾国藩曾在序中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此,桐城派诞生,因其文论高深,著述广博,所以从康熙一直到清末,桐城派风靡全国,享誉海外。桐城作为江淮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文化是桐城的最有特质的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
桐城派的文章多是宣传一些儒家思想,例如程朱理学。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迁入此地,尊儒重教之风鼎盛,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间传言。
1902年,江淮大地诞生了一所新式学堂,不仅学生们享有外籍教师,拥有英语、体育等课程,还可以男女同校。这样的创新,诞生了不少的杰出人士,其中朱光潜就是出自这所新式教育学堂,这所学堂的名字叫做桐城中学。
如今,我国桐城籍院士有近20人,桐城也被称之为“院士之乡”。用“文章满天下,冠盖满京华”这样的诗句,被用来形容桐城一点也不为过。
游六尺巷,品桐城美
来桐城,必不可少的,就是游六尺巷。六尺巷并非是多么豪华气派,只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谦让、宽容、明礼的传统美德。走在六尺巷,感受着来自100多年前的古人的胸襟与度量,心里是佩服和自豪。
六尺巷位于桐城一隅,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康熙年间。六尺巷之所以叫六尺巷,是因为从清朝年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礼部尚书。他的老家的老宅与官宦吴家为邻,两家宅子中间隔着一条3尺宽的小巷,供两家人来回行走方便。直到一天,吴家要求将这三尺宽的巷子据为己有,供自家院落使用。张家不同意,两家因此失了和气,告到官府那里去。
官府的县官考虑到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下决断。张英的家人写了一封信送到京城张英那里去,请求张英出面解决问题。张英看到信后,提笔写了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在告诫家人,谦让邻里。家人看了信后,懂得了其中的含义,便按照张英说的,又让了三尺给吴家。吴家见张家主动谦让,羞愧难当,也把原来的三尺让了出来。就这样,两家中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因此得名“六尺巷”。
小小的六尺巷,代表的不仅仅是张吴两家之间的礼让之谊,更是整个桐城崇文重教的风气体现。宽容礼让,是一种美德,从古至今,薪火相传。2016年的春晚,主持人向全国观众讲了“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是历史上谦让邻里的最好的故事典范,倡导人们宽容待人,以德服人。
桐城文化,历史悠长
桐城除了六尺巷、龙眠山,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由小编挑选几个介绍一下吧。孔城老街在桐城市孔城镇境内,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的时候,孔城老街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连接长江地区的码头。2019年,孔城老街被国家授予4A级景区。整个孔城老街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极富特色,有青砖灰瓦,飞檐翘脚,木雕花窗,好一个怡人的江南水乡。
文庙,又称为孔子庙,顾名思义,就是纪念孔子的地方。庄严气派的文庙用它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百年之繁华与崇文明礼之风气。走在市广场的文庙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庙历经风雨洗礼的百年沧桑,和与现代文化交融的日新月异的文化变革,更加仰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和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紫来桥,横跨于龙眠河两岸,名字寓意为“紫气东来”之意。紫气东来,是吉祥如意的征兆,古代官员官服大多为紫色。取名“紫来桥”,也为桐城这座城市带来了吉祥的兆头,从清朝的桐城派的诞生和兴旺到现在的各领域人才济济,走出的近3000名博士和20名院士,无一不暗示了桐城的人杰地灵。
美丽桐城,值得拥有
再繁华的城市、再优越的生活,都离不开人间烟火。想象一下,古色古香的小城里,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伴着学生们放学回家的嬉笑声,吃上一口桐城的家乡菜,你那颗再浮躁的心都变的平静起来了,仿佛功名利禄与自己无关,置身于灵魂的净土当中。
夹一箸水芹菜炒肉,回甘的味道,久久在唇齿间荡漾;喝上一口桐城小花,清凉解渴,生津提神;躺在自家院落里的藤椅上,看着落日余晖,一种慵懒闲适的滋味慢慢涌上心头。轻摇蒲扇,倒也颇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
桐城,一座人杰地灵的古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一座崇文明理的文化之都。如果你有时间,有机会,一定要来桐城走一走,感受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绝对让你乐不思蜀,不虚此行。
中国有哪些曾经留学苏联或俄罗斯的知名人士?
1950年到1964年这十几年间,中国先后派出近万名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各国留学,其中的部分学生获得副博士学位,由于苏联学位比较严格,仅有六个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他们是谷超豪、杨福愉、吴旻、侯云德、张启先、高景德。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做出卓越贡献者大部分入选为两院院士。部分名单如下:
姓名 籍贯 留学学校及学位 国内毕业学校
徐叙瑢 山东临沂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问题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 西南联合大学(本)
高景德 陕西佳县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 清华大学(本)
陈士橹 浙江东阳 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周尧和 河北深县 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程庆国 浙江桐乡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倪维斗 上海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蒲富恪 四川成都 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王育竹 河北正定 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潘君骅 江苏常州 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谢毓元 江苏苏州 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李三立 上海 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顾方舟 浙江宁波 苏联医学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沈渔邨 浙江杭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丁国瑜 河北高阳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赵鹏大 辽宁清原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张宗祜 河北满城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张蔚榛 河北丰南 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曾庆存 广东阳江 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陈庆云 湖南沅江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谷超豪 浙江温州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博士 浙江大学(本)
杨福愉 浙江镇海 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本)
韩祯祥 浙江萧山 莫斯科动力学院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干福熹 浙江杭州 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李志坚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池志强 浙江黄岩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冯纯伯 江苏金坛 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电机系技术科学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沙庆林 江苏宜兴 莫斯科公路学院公路专业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陈俊亮 浙江宁波 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顾绳谷 上海南汇 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徐秉汉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翁史烈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冯叔瑜 四川邻水 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王佛松 广东兴宁 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刘更另 湖南桃源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陈文新 湖南浏阳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范云六 湖南长沙 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梁骏吾 湖北武汉 苏联科学院治金研究所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王梓坤 江西吉安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胡宏纹 四川广安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化学科学副博士 中央大学(本)
刘大钧 江苏常州 生物科学副博士 金陵大学(本)
沈韫芬 上海 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丁衡高 江苏南京 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仪器学院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江龙 福建建瓯 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吴旻 江苏常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获医学科学博士 同济大学(本)
侯云德 江苏常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医学博士 同济大学(本)
戚正武 浙江宁波 苏联医学科学院莫斯科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同济大学(本)
董石麟 浙江杭州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同济大学(本)
汪懋华 广东兴宁 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本)
辛德惠 辽宁开原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副博士 北京农学院(本)
匡廷云 四川资中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 北京农学院(本)
张启先 江苏靖江 列宁格勒多科性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 厦门大学(本)
梁敬魁 福建福州 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厦门大学(本)
梁栋材 广东庆州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 中山大学(本)
庞雄飞 广东佛山 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中山大学(本)
周毓麟 浙江镇海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 大同大学(本)
倪嘉赞 浙江嘉兴 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大同大学(本)
汪集旸 江苏吴江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 北京地质学院(本)
马瑾 江苏如皋 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地质学院(本)
闵桂荣 福建莆田 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京工学院(本)
徐寿波 浙江绍兴 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京工学院(本)
邹世昌 江苏太仓 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 唐山交通大学(本)
郭尚平 四川隆昌 莫斯科石油学院全苏油田开发研究所副博士 重庆大学(本)
孙儒泳 浙江宁波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副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本)
王仲奇 河北唐县 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滕吉文 河北黄骅 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 东北地质学院(本)
钱七虎 江苏昆山 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副博士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
郭桂蓉 四川成都 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本)
岑可法 广东南海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动力系副博士 华中工学院(本)
雷廷权 陕西西安 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西北工学院(本)
傅恒志 河南开封 列宁格勒工学院副博士 西北工学院(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秦伯益 江苏无锡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医学副博士 上海第一医学院(本)
范维唐 湖北鄂城 莫斯科矿业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北京钢铁学院(本)
周立伟 浙江诸暨 列宁格勒里扬诺夫电工学院物理数学副博士 北京工业学院(本)
沈珠江 浙江慈溪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副博士 华东水利学院(本)
鲜学福 四川阆中 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副博士 中国矿业学院(本)
沈志云 湖南长沙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唐山铁道学院(本)
章申 江苏常熟 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 南京农学院(本)
魏江春 陕西咸阳 苏联科学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副博士 西北农学院(本)
王明庥 湖北枝江 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副博士 华中农学院(本)
山仑 山东龙口 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 山东农学院(本)
李文华 山东广饶 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林学院(本)
朱之悌 湖南长沙 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副博士 北京林学院(本)
董玉琛 河北高阳 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 河北省立农学院(本)
梅自强 江苏常州 莫斯科纺织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通学院(本)
袁承业 浙江上虞 莫斯科药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宋健 山东荣成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副博士
金庆焕 浙江临海 莫斯科大学副博士
王思敬 安徽巢湖 莫斯科地质学院副博士
窦国仁 辽宁北镇 列宁格勒水运学院副博士
童铠 江苏泰州 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副博士
胡启恒 陕西榆林 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关桥 山西太原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周秀骥 江苏丹阳 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副博士
---
分类统计
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
浙江大学 2
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1
厦门大学 1
本科毕业生获得博士和副博士的总人数的学校:
清华大学 11 西南联大1+清华10
北京大学 9 西南联大1+北大8
浙江大学 7
上海交大 6
武汉大学 6
南京大学 5 中央大学1+南京大学3+金陵大学1
同济大学 4
中国农大 3 北京农学院2+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
厦门大学 2
中山大学 2
大同大学 2 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
中国地大 2 北京地质学院2
西北工大 2 西北工学院2
东南大学 2 南京工学院2
中国林大 2 北京林学院2
重庆大学 1
北京师大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解放军理工大学 1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
吉林大学 1 长春科技大学(东北地质学院)1
复旦大学 1 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1
北京理工 1 北京工业学院1
北京科大 1 北京钢铁学院1
华中科大 1 华中工学院1
国防科大 1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
河海大学 1 华东水利学院1
西南交大 1 唐山交通大学1
北方交大 1 唐山铁道学院1
中国矿大 1 北京矿业学院1
南京农大 1 南京农学院1
华中农大 1 华中农学院1
西北农大 1 西北农学院1
山东农大 1 山东农学院1
河北农大 1 河北省立农学院1
南通工学院 1 南通学院纺织科1
苏联求学的学校分布:
苏联科学院 24
莫斯科大学 9
苏联医学院 5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5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 4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 3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 3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 2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 2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 2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 2
莫斯科动力学院 2
莫斯科矿业学院 2
列宁格勒大学 2
获得博士和副博士的总人数的地域:
浙江 21
江苏 13
河北 7
四川 5
上海 4
广东 4
湖南 4
山东 3
陕西 3
湖北 2
辽宁 2
江西 1
河南 1
湖北 1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专业
一.概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其培养方式为硕士、博士、提前攻博等等。2002年获准国家立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30人。博士研究生学制2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12人。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经费资助,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在主要研究方向已形成人才高地。
二.学科研究方向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智能与知识工程,包括问题求解商空间理论及其应用、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粒度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构造性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新的层次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复杂系统的优化技术和方法等等,获得了一批原创性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专业课程设置
1.学位课
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组合数学、算法设计分析、高级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人工智能高级教程、高级数据库技术等等
2.非学位课
并行计算、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知识发现、专家系统及其开发环境、优化理论及方法、构造性学习理论与方法和数据仓库及数据采集等等
四、学科导师队伍
张铃:男,1937年5月生,福建福清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分配至安徽工作,先后在安徽四所大学任教。1993年调至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1986年4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先后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智能所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获得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八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级以上学术奖励十次;1978年获安徽省首届科技大会成果奖;1984年获第六届ICL欧洲人工智能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年专著《新一代计算技术前沿的研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粒度计算理论之一)、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等。
程家兴:男,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博士,教授,现任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南澳大学SCG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特别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算法分析与设计,最优化方法。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3等奖,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等奖.。目前,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9名。主讲课程有具体数学,智能计算,优化理论与方法,组合数学以及本科生离散数学教学课程等。
张燕平:女,1962.2出生,安徽巢湖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电力学院热工自动化专业; 1989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微机应用研究所研究生获工学硕士;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任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3年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11月任教授。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家重点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
汪继文:男,1958年9月生,安徽宿松人。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硕士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12 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2004.8出站,获博士后证书。1982.1-1986.9在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1989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到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原为计算机系)任教到至今。2001年6月担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受聘为教授。2002.12入选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次获教学优秀奖,一次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先后参加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两项省教委项目。目前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8篇,SCI收录论文4篇。 1. 智能软件
学科带头人李龙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软件体系结构、不精确知识表示和智能Agent技术,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主持开发的主要系统有: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探讨知识的继承机制和抽象原理,使智能软件系统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融为一体,引进了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维护效率。完成国家“863”项目“基于气象分析的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软构件”,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软件体系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研究”,深入研究模糊商结构理论,将粒度计算理论用于建造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商空间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构造模型,研究成果在农业气象、河流污染、公路管理、煤矿救护等GIS系统中有广泛应用。
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研究:深入研究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领域特征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框架和数据约简、知识发现方案,促进知识库系统开发技术水平的发展。研制适合模糊粗糙集信息处理的新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不仅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在农业气象分析应用中取得其它方法和系统无法替代的明显效果,结合农业气象信息,分析模糊粗糙集的特性和优点,研制适合知识处理的构件模型,用于建造减灾防灾、农作物管理等实际决策支持系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能Agent技术的研究:Agent体系结构是智能Agent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Agent是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之间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块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和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RoboCup(Robot World Cup),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和建造基于Agent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安徽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 数据库与Web技术
学科带头人郑诚博士、副教授。2002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新一代Web技术等。2005年9月起在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近几年内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二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数据库与Web技术方向:研究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及其应用技术、基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多粒度数据挖掘技术,将它们应用于税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研究语义Web技术,在Web中引入有关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能理解Web上的信息。
3. 并行计算
学科带头人刘锋,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多项。
近期发表的主要论著:
1. 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门阵列模式布局 (EI)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2,no.3
2. 求复函数方程根的遗传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37卷,第24期
3. PVM环境下求复函数方程根的并行遗传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no.7
4. ORACLE数据库的MIT在营业帐务系统中的应用 电信技术 2001.9
5. 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异同论 情报科学 2001.7
6. 基于遗传算法的方程求根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EI)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4年第3期
7. Internet QoS控制机制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2.3.
8. 基于分布理论和遗传算法的多项式求根算法 微机发展 2001年第6期
9. 基于Agent网格计算性能的实时调节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年第39期
10. 并行遗传算法求复函数方程根的设计和实现 (EI)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
4. 中间件技术
学科带头人邹海,博士,高工。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信息与电子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专注于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中间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48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10多项横向合作项目,目前在研省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承担了包括东北晚中生代资源预测专家系统、坝工建筑物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基于网络通讯的远程分布式遥测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B/S/S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内的多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并得以成功应用。
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研究:针对信息识别中大量存在的不完备信息和随机环境这一的特点,结合智能信息处理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深入研究在复杂系统中不完备信息及其随机环境下知识的表示、知识的约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推理等。
中间件技术的研究:中间件技术作为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础软件,近几年来逐渐成为构建网络分布式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工具。它能够解决网络分布计算环境中多种异构数据资源互联共享问题,实现多种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分布式高性能高可靠企业级基础软件平台架构与机制、应用集成架构与技术、J2EE应用服务器、、工作流技术、移动中间件技术、反射中间件技术、嵌入式中间件技术、网络即插即用中间技术件、普适计算中间件技术、网格计算中间件技术、CORBA高级技术等。目前,中间件已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前端应用软件一起,跻身于软件业发展的重点之列,并成为分布式应用的关键性软件。它可广泛适用于政府部门、银行、证券、电力、电信、交通与军事等关键性的网络分布应用。 一、研究生始招时间及在校研究生规模
始招时间:2002年
在校研究生规模:约60人
二、导师梯队介绍
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
韦穗: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及弗吉尼亚多理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图像图形学、模式识别、数学形态学和全息成像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其中大容量快速图像分析系统(负责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863项目“基于VR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负责人)的研究, 2000年经863专家组组织验收,认为该项目的成果对于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在图形学中的多视图几何、3D重构和基于图像的绘制、图像获取几何和降低计算复杂性,实现复杂景物的3D描述与显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了2002年第二届国际图像图形学会年会,编辑了两本会议论文集,其中大部分论文都被EI收录,翻译出版《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图几何》(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原著作者Richard Hartley和Sman的授权)。
梁栋:博士、教授(博导),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和1990年在安徽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安徽大学讲师,1996年晋升为安徽大学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安徽大学教授。1995年被评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加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象信息处理。
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
罗斌:博士、教授(博导),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学会会员,IEEE计算机学会会员,英国BMVA会员。研究领域为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邻接图谱理论的图像聚类方法研究》,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与国外同行专家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参加英国EPSRC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应用现代图的分解理论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EM算法和矩阵的SVD分解理论得到不同大小及包含结构噪声图的匹配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图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将图的谱分解理论应用于图像的识别和聚类,提出图谱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利用谱特征进行图的识别与聚类,并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研究成果曾获亚洲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等索引40多次,论文代表作曾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Pattern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Image Vision Computing》等学术期刊。
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吴小培:博士、教授(博导)。2002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2003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 2004年4月-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领域:盲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语音、图像处理和识别。近年内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盲源分离、独立分量分析和脑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相关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
柴晓冬:教授,博士。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电子技术与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在职),研究内容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
陶亮:博士、教授(博导),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考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资格,次年被派往加拿大温莎大学访问研修一年。1999年被选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获项目资助,2002年入选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拔尖人才。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或主讲过多门专业课程,获得过校教学成果奖和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是本校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该学位授予点开点导师之一),同时也是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参加或主持过多项科学研究,近期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维信号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核心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过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目前(2005年4月)已有2篇论文被SCI收录,22篇论文被EI收录,10篇论文被ISTP收录,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有专著1部(《实值Gabor变换理论及应用》);是《电路与系统学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审稿人以及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专业学术年会审稿人(被邀请担任过审稿委员会委员、专题分会主持)。
三、主要学术成果
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本矩阵的鲁棒性计算及应用”支持下,应用视觉理论、投影几何、代数几何、矩阵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完成了基本矩阵的鲁棒性算法研究,并给出了在3维计算机视觉中相关问题的鲁棒性算法。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支持下,对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模拟数据和真实图像两方面的实验,获得图像中匹配点噪声效应的定量理解和算法性能的定性理解。
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支持下,对基于序列图像的全景漫游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图像插补问题、图像整合问题及全景图生成问题。
4.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支持下,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一个Windows环境下的多模综合实验平台;2)实现一个基于视点的物体识别、定位的帮助装配系统的虚拟现实系统;3)对摄像机自标定、基于视点的插补、3D重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经国家“863”专家组鉴定:对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对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进行了研究。全息技术能提供所有视点、距离上的3D(深度)感知,它是目前最理想的3D显示。当今来自计算机、卫星、先进医学成像设备、战场环境的精确模拟以及地质勘探等各个领域的数据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将这些数据变换成人们更易理解的形式,即真3D显示的形式。它无须借助眼镜、头盔等辅助设备,并用计算机生成3D显示的编码,由光电器件生成空间显示。
6.先后完成“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基于图像序列的交互式全景漫游生成系统”、“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基于图像的犯罪现场重现系统”、“芜湖长江大桥和合肥中心油库交互演示系统”、“宜昌交互式招商引资展示系统”等开发和研制,并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和“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经合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
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初步验证了用独立分量描述思维脑电特征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思维脑电独立分量特征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新设想。该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研究了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和ICA的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多导脑电信号ICA分析中存在的过完备问题和非平稳问题;研究了在线ICA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在线Infomax算法,并用于实测脑电数据的在线消澡问题,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该项成果是对Infomax 盲源分离算法的扩展和补充。
8.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提出了实值离散Gabor变换(RDGT)理论与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RDGT的瞬变信号表示算法、基于过抽样RDGT的核磁共振FID信号增强算法,以及基于RDGT的线性时变系统表示与逼近方法;研究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研究成果以40多篇论文中英文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等重要的核心学术期刊和若干国际学术会议上,并且已有2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四、学科研究方向介绍
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
将多视图几何与矩阵分析、谐波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基于图像的3D成像几何与物理中的算法和应用,包括基本矩阵的鲁棒计算及应用、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和SVD重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的研究及其在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
将现代图的分解理论、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应用于数字图像的分析与识别,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像特征的提取、图像的配准、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和索引。
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研究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脑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的思维脑电特征提取与识别、思维脑电的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在线盲源分离算法及其DSP实现。
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
研究多维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物信息、语音、图像信号的处理和识别。如一维和二维实值离散Gabor变换理论、快速算法及应用的研究;复杂背景下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中人眼自动定位算法;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实现;支持向量机快速学习算法及应用;语音消澡和识别技术等。
好了,今天关于“巢湖韩国博士留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巢湖韩国博士留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