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红,古陶瓷底部火石红是怎么形成的?
1、古陶瓷底部火石红是怎么形成的?
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火石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瓷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是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时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我们所见到的火石红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时间氧化而成的。这与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是烧窑时降温阶段二次氧化而形成是不同的。
2、瓷器底部有火石红,怎么鉴定年代
瓷器底部的火石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鉴定:
1. 观察火石红的颜色。真正的火石红是由天然矿物质加入一些化学物质后烧成的,其颜色是自然形成的,色彩丰富,分布不均。而仿品往往是经过机械加工或化学反应形成的,色彩单调,分布均匀。
2. 观察火石红的质感。真正的火石红质感细腻,触摸有油腻感,而仿品的质感则比较粗糙,触摸时可能感觉较为干涩。
3. 使用放大镜观察火石红的细节。真正的火石红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一些细小的气泡和矿物质包裹体,而仿品则往往没有这些特征。
4. 考虑瓷器生产的历史背景。不同时代的瓷器生产工艺和使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如果瓷器底部的火石红符合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特征,那么该瓷器可能年代较为久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指导,实际鉴定还需要结合更多的信息和专业意见。如果您不是专业的鉴定人员,建议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3、崇祯瓷器有火石红吗
崇祯瓷器是明代晚期的瓷器,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位的时期。在崇祯瓷器中,火石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釉色。
火石红是一种红色釉色,它的名称源于其色泽鲜艳如火石。火石红釉是通过在瓷器表面施以含铁的釉料,然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这种釉色在崇祯瓷器中非常常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瓷器的装饰。
崇祯瓷器中的火石红釉色具有明亮鲜艳的红色,有时还带有一些橙色或紫色的调子。它通常被用于绘制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使瓷器更加生动和精美。
火石红釉色在崇祯瓷器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见到在各种瓷器器型中。例如,火石红釉常常用于绘制碗、盘、瓶、罐等器物上,使其更加华丽和精致。
总的来说,崇祯瓷器中的火石红釉色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常见的釉色,它为瓷器增添了一种鲜艳明亮的色彩,使其更加精美和珍贵。
4、火石红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看待瓷器上的火石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赘述)。虽然都笼统称作“火石红”,但其表现形态和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把它们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假红”四种不同的形式。“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窑红”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同瓷器烧制时用含铁量高的河沙支垫器物有关。“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图6)。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石红的一种方法。“假红”就是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它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 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而是人们有意识制作出来的。谢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