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号C卫星成功发射,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1、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2、海洋二号C卫星成功发射?
是的,海洋二号C卫星成功发射了。
9月21日13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C卫星。
该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发射后将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协同观测,大幅提高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对海洋强国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解决全球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二号C卫星的作用
海洋二号C卫星采用66°倾角的非太阳同步轨道,星上配置了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校正辐射计、数据收集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5个有效载荷。可有效获取海风、海浪、海流、海温、中尺度涡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在海洋防灾减灾中,通过卫星搭载的微波散射计能够在每个台风生命周期内至少完成一次观测,有效获取我国周边海域的全部台风信息。
卫星获取的海浪信息,在汛期灾害监测、气象预报服务以及国家重大应急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卫星观测数据能为海上风能和波浪能等新能源设施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环境信息保障。
在大洋渔业方面,利用雷达高度计识别出的中尺度涡,能大幅提高探测大洋渔场区域的准确性,并为大洋捕捞提供渔场气象保障;在海洋科研方面,卫星提供的全球大面积、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在海洋大中尺度现象宏观估算和趋势分析中具有极大优势。
来源:央广网-海洋二号C卫星发射成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又添新成员
3、2021年5月火箭发射的名字是
是海洋二号D卫星。
海洋二号D卫星,是中国计划发射的卫星,旨在实现对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温度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观测。
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中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C卫星,该卫星将与海洋二号B卫星及规划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网运行。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时代。
2021年5月25日,海洋二号D卫星成功接收数据。
相关信息:
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时代。
2021年5月25日0时51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海南、牡丹江3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执行第一轨载荷数据接收计划,各站地面接收系统状态良好、天线跟踪正常、数据质量良好、分包和格式比对正确、原始数据传输正常,各地面站圆满完成数传在轨测试的全部工作内容,地面接收系统转入常态化任务接收阶段。
4、海洋二号C卫星是何时成功发射的?
9月21日13点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03星。
海洋二号03星是由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第2颗海洋动力探测系列业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卫星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可以对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场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实时观测。
卫星搭载的AIS舰船自动识别系统具备全球船舶识别的能力,DCS分系统可以接收、存贮和转发海域中的浮标测量数据,有效提高数据精度。
发射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的意义
据悉,该卫星将与两年前发射的海洋二号02星组网,并计划在明年迎来海洋二号04星。届时,我国将拥有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实现对全球海面一系列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观测,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气象、交通及科学应用等提供信息支撑,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观测网,提高我国海洋卫星体系的国际地位。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2019年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9.0%。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组网,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动力环境预警能力,产生诸多可持续、可预期的收益。
来源:环球时报—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C卫星,助力打造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