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是什么?
1、个性心理是什么?
个性心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构成。
个体的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者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某种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指脾气、秉性或性情)、性格。
能力: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后,就有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这就是能力。能力包括智力、才能、技艺。
气质:秉性是内在的个性本性,主要指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特性类型,如稳定或不稳定;反应的速度:是灵敏还是迟钝,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内在基础,是决定个性类型的基础。
性格:是个性的外显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例如:性格温和、热情、奔放、对人忠诚、疾恶如仇、礼让关怀;行动举止优雅大方、神态温和端庄、谈吐幽默等等。
个性类型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3、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4、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因素有很多,据科学抽样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对象是父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个性心理
2、什么是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
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2
心理特征,如能力、态度与性格;3
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个性心理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种多水平、多层次的完整系统,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与互相影响。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并随着言语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转抄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
3、个性心理学的概念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原指演员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行为特征的人,即真正的人本身。也可译成人格。现代心理学沿袭了“Persona”的意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个性的表现。在心理学中,个性是个歧义很大的概念,对个性下的定义也十分繁杂。一般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人特征的综合。
个性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认的价值于尊严,研究认的发展自身的潜能。它反对贬低人性,把人性于社会文化对立起来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在实验室里用心理变量来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的行为主义,从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4、名词解释 个性
个性又叫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