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1-08 15:40分类: 留学行前准备 阅读:

1、冰点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区别

出版社不同。

《冰点周刊》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所以《冰点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区别是出版社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是一份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在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2、三联周刊的写作课怎么样

声誉良好。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以最快速度追踪热点新闻,更多关注新时代中的新生活观,以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和一贯秉持的人文情怀,为读者忠实记录 着世界和中国发生的变化,“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3、三联生活周刊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初步放开,人们突然发现竟然还有像《时代》、《新闻周刊》这样影响世界的新闻杂志,而中国的新闻周刊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很多新闻界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的时代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三联书店主办的《三联生活周刊》1993年正式创刊。 创刊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从钱刚、徐友渔、朱学勤到杨浪,纷纷在《三联生活周刊》败走麦城。复刊、休刊,上任、辞职,《三联生活周刊》四易其主,被人戏称为“主编杀手”。1995年,在困局中,朱伟,一个文学期刊编辑,接下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交椅。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三联生活周刊》的风格正日渐形成,但是从幼稚到成熟,它也走过了一个振荡迷茫期。从它的选题和风格,能够直接体会到这一波三折的变化。从刊期上,由最初的月刊到1996年的半月刊再到2001年的周刊;从编辑方针上,从报道重大事件到制造新闻再到给新闻注入文化血液;从内容风格上,从小资到煽情再到强调厚重的文化思想含量。最终,《三联生活周刊》确立了文化新闻的路子,这种风格从此成为它内容上的立足之本。

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的风格日臻成熟,其显著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并使文化具有当下的活力。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由半月刊变成周刊。变成周刊以后,《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和发行开始迅速上升,实际上《三联生活周刊》真正走出困境正是从2001年变成周刊以后开始的。2003年的广告收入一下跃升到1800万元,从此《三联生活周刊》在经济上彻底走出困境。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收入达到3000万元,不仅成为时事新闻类刊物中的佼佼者,而且成为目前我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期刊。

《三联生活周刊》在内容上的运作是非常市场化的,比如说每期的封面故事都有几个备选主题,编辑部会和各地的经销商进行充分沟通,经销商会选出他认为最有价值、最好卖的一个主题,然后编辑部在尊重经销商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每期的封面故事。像《三联生活周刊》做的张艺谋、张国荣等人的题材,影响都比较好,特别是2004年“直击张艺谋”的精彩报道,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比较有特色,在京、沪、穗3个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由杂志社自办发行,其他地方则交给不同的区域代理商发行。《三联生活周刊》的适销量始终控制在60%到70%左右。《三联生活周刊》的经营状况相当好。《三联生活周刊》正在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多元化的赢利模式,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010年,《三联生活周刊》的经济效益又有大幅提升,期均发行量2010年度达到75万册,广告年度总收入达到9690万元,利润增长15%以上,保持了连续十年利润增长 。

4、三联生活周刊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有温度的教育是好的语文教育。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5、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堕落了

根据百度文库资料显示,三联生活周刊堕落了的原因如下:

三联生活周刊之所以堕落主要是传统媒体已经日薄西山,订阅的人越来越少,收益也越来越少,只要更上自媒体的时代才能不被淘汰,而自媒体时代是广告时代,因此不可避免就会插入大量的广告,这些都是金钱,能获得大量收益。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6、三联生活周刊现代文明所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是一本中文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化、艺术、教育、健康、科技、旅游等方面的话题。我无法确定三联生活周刊在具体探讨了哪些现代文明所遇到的困惑,但是现代文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

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主要挑战之一。

社会不平等问题: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平等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一个严峻问题。

文化多样性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强,现代文明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冲突和交流。

科技发展与人类价值观的冲突: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也可能对人类价值观造成冲突。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和经济问题:全球化带来了许多经济机会,但也可能导致文化的消失和经济的不平衡。

7、三联生活周刊适合什么人读?

《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受到中国各类专业知识分子,包括中国传媒业同行的肯定,也得到了国际、国内汽车、IT、家电、金融、房地产和医药、保健等行业知名企业的青睐,保证了杂志广告发布的品牌层次和忠信度。

周刊特点

三联生活周刊的选题内容紧扣这个人群的兴趣所在,例如社会热点、 文化潮 流、 经济观察、 前沿科技等。“一本杂志和它所倡导的生活”这个口号非常贴切地展示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内容要旨所在。

三联生活周刊一般不刊登农村问题的内容, 不关心贫穷地区或者比较底层的问题, 因为这类 内容不是本刊读者所关心的。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多 年来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在逐渐富裕起来的过程中, 白领人群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 所谓的中产阶级雏形也在慢慢生成之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联生活周刊

8、特别关注和三联生活周刊哪个好

特别关注好。

1、《特别关注》杂志是一本融合了可读性、现实性、启发性三大优点于一体的杰出杂志,致力于做“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

2、《特别关注》每期从2000种书、报、刊中精选200篇优秀文章,内容涵盖家事、国事、天下事、开心事、心事等多个板块,令人回味无穷。

9、如何看待「三联生活周刊推送的文章《33岁,我带着父母一起“断亲”》?

「亲缘之情脱离伦理纲常的钳制之后,同友情、爱情等关系的发展规律类似,疏密浓淡随时间的手掌翻覆变动,何必默认其一成不变?」

“算一算,我已经快十年没回老家了,‘断亲’之后,不用应付亲戚们的日子实在太爽了。”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推送的一篇题为《33岁,我带着父母一起“断亲”》的文章,将“断亲一族”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

图片

(原文截图@三联生活周刊)

文中,化名潘朵拉的故事主人公分享了她的“断亲”始末:幼时,在家族中处于“弱势”的朵拉,常被亲戚们冷嘲热讽、攀比讥笑。光景好转后,亲戚们又态度陡转,颐指气使变脸为热情攀附、不吝夸赞。

朵拉心寒于亲戚间“恨人有笑人无”的虚情假意,“断亲”在她看来是一种清醒的自我救赎。

图片

(热搜相关话题)

文章一经发出,迅速累计“10万+”的阅读量,评论区也汇集了众多网友对自家亲戚的吐槽。几天后,与“年轻人断亲”相关的话题占据热搜高位,热衷“爹味叙事”的自媒体似乎急于把这种现象归咎为某一世代的“离经叛道”。

图片

(原文下网友评论)

可事实上,借“断亲”的方式重新审视以长辈为核心建构的人情网络,不是00后的任性,也不是90后的冷漠。“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演尽世态炎凉的亲缘关系网早已成为多数人扎在心头却不知如何处理的倒刺。

离亲:

远离没有边界感的人情交际

图片

通览全文再结合网友的评论,不难发现,“缺乏边界感”成为多数人远离亲戚关系的诱因。

在朵拉的自白中,边界感的“逾越”首先体现为利益侵占,即一方对另一方贪得无厌、汲汲营营的索要。

图片

(《女士的品格》“吸血鬼亲戚”)

例如亲戚们以“长子”之名绑架朵拉的父亲,让他独自负担大家族内的经济之需、供养二姑的学习和生活,让经济本就不富裕的小家更显拮据。

再比如网友在文章底下晒出的自家亲戚以长辈生日、生病之名讨要红包、“薅羊毛”,或是打骚扰电话施行无休无止地讨要。

图片

(网友评论)

这样的行为刻画出无限放大的人性贪婪:借由亲缘关系的道德绑定,侵占者可以免除“损人利己”的良心指摘。但于另一方而言,亲缘的捆绑如跌进机关重重的陷阱,加重个人精神内耗的同时,对小家的发展毫无裨益。

其次,边界感的“逾越”还体现为情绪的霸凌,即常见的成绩攀比和三姑六婆的闲言碎语。自述中,童年时期的朵拉由于学习成绩不突出,经常成为亲戚们冷嘲热讽、打击贬损的对象,饱尝冷暖有别的滋味。

图片

(饭桌上的亲戚攀比)

“恶语伤人六月寒”,先天缔结的关系中,人性之善或可薪火相融,人性之恶也会滋生蔓延。

诚然,血缘相亲是人类作为群居物种的天性。在强敌环伺的生存之战中,借由血亲之契结成同盟、抱团取暖、共享资源,从一定历史时期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演化。

但维系一段健康的关系同样少不了信任和互助。冠以相同的姓氏,传承相近的血脉可以促成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暂时贴近。可长期共处中,稀薄的血缘无法挽救人情的变质,相互算计、貌合神离,即使是“天定亲缘”,也会不可阻挡的导向分崩离析的结局。

图片

(网友劝解)

不可否认,朵拉一家的案例是一种极端体现,但相比现代人更熟悉的同窗情谊、知己情谊而言,缘分天定的亲情总多了几分令人不胜其扰的“粘稠感”。

比如常见的,家庭聚会上亲戚们总不免“出于好心”冒犯小辈的隐私问题,或是在一家得势后委婉地表达“望提携之意”。类似的“熟人社交准则”嵌入多数国人的性格基因,塑造了这种人际交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公私不分、伸缩自如的“粘稠”。

图片

(承受不来的亲情)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人们更倾向于用个体主义的视角看待问题,人际交往也转至界限分明、尊重独立的个体化倾向,“剪不断理还乱”的粘稠交往中无意义的一面逐渐凸显。

由此,寻回边界感的远离和拒绝也成为现代人在社交中维护“自我”,留存安全感的自救。

叛道:

拒绝不合时宜“亲缘说”的捆绑

图片

除了以朵拉一家为典型的,由于亲戚关系变质和童年创伤选择的主动断亲外,还有一部分“断亲”现象则是被动触发:一些人在社会时序中奔忙,猛然发现与亲友的联系愈来愈少,直至彻底断连;还有一些人随着父母远离家乡,甚至迁居异国,时间推移之下,也不再刻意维系并逐渐淡忘亲缘。

图片

(胡小武教授《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调研数据)

此类现象更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环境变革下“亲缘观念”的嬗变,也提示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血缘捆绑”应当适时解缚。

传统文化中的亲戚关系更适应于农业社会和浅现代社会结构。彼时,局限于落后的生产力,人们普遍遵循安土重迁、事农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扩大家庭有利于维护大家族的血脉联系并提升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图片

(网友整理的贾家关系图)

翻开《红楼梦》,人丁兴旺的贾府借助亲缘纽带笼络朝堂、宫闱间的势力,维持自己烈火烹油的泼天富贵;走进《白鹿原》,同出一宗的家族兴衰也与子辈的繁衍荣枯密不可分——小农社会中,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即使传统社会重视亲缘关系如斯,也流传着一句谚语“亲不过三代”,这说明亲缘关系构建的社交圈存在明显的局限,不仅会随着血缘成分的稀释而逐渐疏离,维持庞大的家族更需要极高的人情成本。而这一切都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背离。

图片

(“假熟人关系”@圆桌派)

城市化推进之下,《乡土中国》中描绘的“熟人社会”瓦解冰消,人们搬出村落分居城市,空间的割裂和扩大破坏了与亲缘关系相伴相生的地缘联系。正如多数网友在“断亲”话题下的留言:“父母那一辈有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感情基础,到我们这一辈只剩酒肉之交”,“亲而不熟”的发展趋势早已模糊了“亲戚”在个体生活中的存在感。

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将人类的亲缘关系定为初级关系,将围绕社会组织、机构和商业公司搭建的关系定为次级关系,并指出在现代化摧枯拉朽的进程下,传统社会的扩大家庭正在退化,核心家庭不断兴起,次级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图片

(席瑞剖析人际关系)

简而言之,人们会将交往的重心更多转向社区、公司和学校等环境下的人情维系,过去被重视的“大家族式亲属关系”会淡出交际圈的重心。人们不再依赖庞大的亲属链条实现资源置换和整合,经营好一家三口或一家五口的小家庭已能满足基本的亲情之需。

综合前文所述,“亲缘维系生存”的客观环境悄悄转变着,人们重视边界感社交的主观意愿也渐趋强烈,自然而然,将有更多人跳出“如何应付亲戚”的被动,把握“哪些亲戚当断,哪些亲戚当续”的主动。

何去何从:

从代际否思中找回选择权

图片

“断亲本身就是基于自身的选择”

“断亲只是不够热情,并不是无情”

“原生家庭不是避风港的时候,年轻人选择自己建造一个”

再回看网友的一系列评论,他们所谓的“断亲”并不是对亲缘关系的全盘否决,只是代际传承中,从旧家庭过渡到新家庭的阵痛。

亲缘之情脱离伦理纲常的钳制之后,同友情、爱情等关系的发展规律类似,疏密浓淡随时间的手掌翻覆变动,何必默认其一成不变?

图片

(知乎网友评论)

“断亲”中的“断”,即如“断舍离”的“断”,包含了一种斩断过去,迎向新生的积极之意。

在朵拉故事的结尾,“断亲”之后的她意识到“好好生活、努力赚钱”的重要性。脱离了复杂纠结的人情,她找回了生命源初的轻盈和洒脱,并且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死亡和孤独。

“‘断亲’青年,总会有‘认亲’的一天。”

图片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认亲)

不妨将青年的“断亲”行为看作代际轮回中的一环。随着一代代青年人成家立业,他们将哺育自己的子女与后代,以自身为中心构建的亲情会唤醒血脉中潜藏的亲缘归属,并在此驱动下将自己重新嵌入亲缘关系网。

很难说这样的期盼是否过于乐观,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亲缘关系的重嵌,离不开旧的亲缘关系的脱嵌。从这一角度出发,“断亲”亦是一股衔接当下与未来的流动之力。

图片

(“团体格局”对比“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提出一个经典概念“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退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每个人身边环绕的亲缘关系即是“差序格局”的微观体现,因此每一代亲缘关系都离不开那一处引动涟漪的中心。中心势力的强弱关乎着亲缘网结合的紧密程度,中心势力的崩塌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亲缘网的断裂。

图片

(林黛玉认亲贾母)

再度以《红楼梦》举例,贾母这一昭示着家族荣光的封建大家长去世后,贾家的亲缘关系网失去了维系旁支的中心,很快就迎来“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现代人的亲缘关系网也遵循相同的规律:总是围绕着某一“中心”建立起来。可随着代际更替,老一辈亲友去世和离散后,年轻人逐渐丧失对旧关系网络的认同和亲近,“出走”和“离断”似乎是必然结局。

图片

(戴建业老师解释“倾盖如故”)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围绕着传统差序格局构建起来的亲缘之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公私不分的爱。

而当下,人们从亲缘捆绑中抽身,有了更多选择权,可以围绕三观、趣缘、人品构建起更加理性灵活的交际圈,未尝不是一种进步的体现。

10、三联生活周刊适合小学生看吗

三联生活周刊适合小学生看。《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积极作用的主流人群,有较宽的视野,敏感于社会变革。

三联生活周刊的评价。

《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既有采访深入、报道角度新颖、阐述透彻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类新闻,又有高雅、前卫、风趣的文化生活类小品,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周刊。有着新经济中成功的新媒体之称的《三联生活周刊》,既在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拥有了固定和忠实的读者群,受到中国各类专业知识分子,包括中国传媒业同行的热情肯定。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三生三世枕上书海外版

下一篇:三联生活周刊pdf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