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留学时间_中国最早的留学时间是哪一年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最早的留学时间”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开端于2.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3.我国第一个留学外国的人是( )
4.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是什么时候?
5.我国最早向外国派遣公派留学生是在( )
6.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教育是什么?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开端于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启动的。 外国列强侵略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促使清朝封建官僚集团分化出洋务派,试图以“洋务”(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代称)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的探索称作洋务运动。延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内容庞杂,涉及军事、经济、政治和外交,主要是创办了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交通企业,在古老中国的荒原上,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们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民用工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生发展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第二,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可是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中国近代化由这个官僚集团来启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 6O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开始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就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摧毁,因此中国没有一个像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市民等级来肩负这个使命。当时掌握政权的洋务派官僚集团,从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发现廉价的纺织品、便捷的轮船和煤铁之利,可以裕财政、浚饷源,既可维护封建统治,又可为本集团带来利益,于是继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之后,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创办大型工矿交通企业,充当了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角色。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历史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担当起了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任务,但是他们的探索却使得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在一条坎坷的狭窄道路上行进。伴随着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出现而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取代地主阶级,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展开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我国第一个留学外国的人是( )
容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他以推动出国留学为志业。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一向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可是谁又能想到,第一个走上留学之路的学生,是因为家贫而不得已去上“洋学堂”的呢?谁又能想到,“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并没有接受派人留学的建议,倒是抱残守缺的满清政府在不停地派遣留学生?历史就是这样奇妙。留学生们没有挽救清朝政府,但却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添上了精彩的内容。
穷学生去美国 容闳微积分总不及格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人是容闳。1847年1月4日,个头不高的广东小伙容闳带了不多的行李,在广州黄埔港上船去美国。4月12日容闳到达纽约。这一年,他19岁。
容闳没有上过中国人办的学堂。家里穷,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全家六张嘴,全靠父亲下田劳动来供养。他读不起正牌的学校,只能设法读有钱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洋学堂,也就是教会学校。容闳进的是澳门马礼逊学堂。
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学堂,学生的家境都比较贫困,学校也免费。容闳是马礼逊学堂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1846年,布朗告诉中国学生,自己因为健康的原因决定回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另外两个学生也站了起来,他们一个叫黄胜,一个叫黄宽,和容闳一起去美国。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容闳没有和黄宽一起去英国,而是选择了耶鲁大学。香港传教士当时只提供两年的费用。有教会愿意出钱,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进了耶鲁大学。
刚入校的时候,他每天都刻苦用功,学习没上去,身体反而非常瘦弱。二年级,他功课依然不好,微积分从来不及格,差点留级。三年级,容闳的成绩才终于上去。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在校谋求职业,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4年学业。1854年,容闳学成归国。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选择和完成学业的留学生,是第一个自费留学生、第一个通过勤工俭学完成留学学业的人。
游说太平天国只得到一个爵位
容闳回国后没有当医生,也没有做传教士或专门的学者,他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开始四处奔走。
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在南京,容闳见到了当时主持大政的洪仁?。容闳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太平天国没有体会容闳的苦心,不过很尊重他,送给他一个刻有他的名字和“义”字的长方形木印——他被封了个四品爵位。
挫折并没有动摇容闳实现留学教育计划的决心。他想到了经商,做起了茶叶生意。他觉得有了钱才可以实现教育计划。巧的是容闳到美国留学的时候,乘的也是一条装运茶叶的船。
采购员提留学议案 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
1863年,容闳突然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召见。曾国藩想办工厂,办工厂就得有机器,机器又只能从外国买回来。容闳以前在上海结交的几个人都在曾国藩手下任职,他们推荐容闳来当采购员。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江南制造局——中国最早的工厂。
1867年,容闳陪同曾国藩视察江南制造局,他建议在局中附设兵工学校,培养制造人才。曾国藩同意了,这是近代中国培育科学技术人才最早的学校。
1868年,容闳又向刚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计划,力言此举日后当收大效。丁日昌当即决定让容闳写成详细说帖,他代为上呈权位仅次于恭亲王奕忻的军机大臣文祥,请其代奏。说帖上去了,但恰逢文祥父亲去世,文祥离职回家守丧,说帖也就不了了之。但容闳每次因公谒见丁日昌时都提此事,并恳请转呈曾国藩。
1870年,丁日昌赴天津协助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同行的容闳又催促丁日昌向曾国藩重提留学计划。
条陈写了四个问题,包括:建议改变大米北运的运输方式;建议政府开采矿产;提醒政府注意洋教,别让洋教徒干涉地方行政。建议派留学生只是其中一条。这一条放在中间。但这条写得最出色。条陈建议选派120名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先派30名出去,如成绩优良,即可引以为例,按期选派。学生出洋应有中国教员随同,以便学生不致荒废本国文字,并另派监督两名以资照料。留学经费和出洋局的办公费用可出自上海道库。
曾国藩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会奏获得旨准。一年之后,容闳“伟大教育计划”终得实现,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中国留学教育的大门开启后,又出现了庚款留学和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是什么时候?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三)
第I卷 单选 第17题
17. 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洋务运动时期 D.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本题正确答案选C
即洋务运动时期。
我国最早向外国派遣公派留学生是在( )
答案:B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1872 年8月11日,“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 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 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教育是什么?
中国社会近现代发展史,是一部留学人员报国史、强国史。一百多年来,数以百万计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用留学期间掌握的知识、科技、管理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在中国***的领导和号召下,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满腔热情地怀揣爱国报国志向,践行兴国强国的伟大梦想,留学报国已经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神圣使命和理想信念。
1847年1月初,容闳、黄宽和黄胜三人一道随布朗牧师赴美留学,堪称我国近代留学始端。后来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革新派的支持下,容闳又竭力推动和促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教育——幼童留美。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每年派30名10—16岁的幼童到美国进行为期15年的公费学习,连续四年共派出120人,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活跃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金融、学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知名人物,优秀代表包括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山东大学首任校长唐绍仪等。他们带回了崭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传播科技、学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幼童留学计划,可谓打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大门,更打开了国人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
中国最早的海军留学生
百姓们觉得出国留学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会被耻笑,即使是有钱的家庭也不会送子弟出洋留学。
所以,当时官派留学生30人的名额,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闭关锁国的清朝任凭强国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然而,当时的中国人仍然守着老旧的文化沾沾自喜,即使是像林则徐那样的官僚都不能准确地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
2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
国内百废待兴,要设厂、开矿、修铁路、造轮船、搞通讯等,不仅是需要工人,更是急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于是有人就提出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
在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群留学生出国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也被称为“中国留美幼童”。
这群孩子身穿缎袍,拖着长辫,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美国家庭中,开始在英语的环境下,吃着美式的食物,穿着美式的衣服,接受西方的教育。
出洋留学都是经过细心挑选的,他们不仅很快地就克服了语言障碍,并且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
据官方数据统计,到1880年,有50多名留学生考进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据统计,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有30人,包括6名工程师和3名铁路局长。
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的铁路设计师詹天佑。
詹天佑在唐津铁路的设计修建中,跨度305米的滦河大桥成为了一大难题,国外的英、日、德等国家的工程师多次设计修筑失败,更是宣称中国绝对没有此人才,更不可能能修建此桥。
这时,詹天佑被应聘负责滦河大桥的设计修建工作,并且成功的这座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京张铁路,这段路程途径有很多高山峻岭,河沟险滩,尤其是在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一带坡度极大。
詹天佑却创造性的发明了“人”字形的铁路,巧妙的解决了坡度的陡峭问题。
更为神奇的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这条铁路竟比原计划还提前2年完成,节约了28万两银子的经费,有力的回击了国外所说“建造设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谬论。
詹天佑不仅给我国长了志气,还同时荣耀的入选了英国工程师协会,成为会员。
在此不得不骄傲的说,如今中国的高铁动车,无论从速度、距离、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都已然成为世界最强!让中国拥有了超级基建标签,让世界都为之称赞!
在留美的这些学生中,归国从事教育事业的有5人,并且有2人成为了大学校长,包括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长蔡绍基,其中唐国安在担任清华学堂的校长后,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从此全力支持学生赴国外留学。
从此,清华学堂的大批学生开始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在从事外交、行政方面的有24人,包括12名领事、代办,2名外交次长、公使,1名外交总长,1名内阁总理。
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 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例如,魏瀚、 郑清濂、吴德章、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六位留学生回国后,成了当时东亚最大的船厂——福州船政局“必不可少之员” ,他们绘画式、制轮机、定船身、造 器械,各有专精之艺而分工集事。
在洋员离厂后,这些归国留学生从独立自制七 百五十匹马力的兵抡开始,继而制造大至二干五百匹或更大马力的兵轮。
从事海军的有20人,他们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在中法战争和中日家务战争爆发后,这些留学生们英勇作战,因为他们学习了水战的知识,所以技术精炼,作战勇敢。
20人当中有14人当上了海军将领,其中吴应科升至舰队司令,徐振鹏升至海军次长,而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沈寿昌、黄祖莲等人在同敌军作战中英勇捐躯。
在中日战争以后,大量的年轻留学生被派往国外学习,“沉睡的雄狮”自起终于睁开那朦胧的睡眼,认识到闭关自守的不足,逐渐的走向了世界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最早的留学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中国最早的留学时间”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