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网

您好,欢迎访问留学指南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1919赴日留学时间_1904年留日学生分布

2024-04-07 10:28分类: 留学时间 阅读: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1919赴日留学时间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文章目录列表:

1.周恩来的故事,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周恩来求学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2.缅怀中国地质事业百年发展史上位“殉难”的地质学家
3.李大钊的资料。详细的
4.周恩来生平
5.李大钊的资料

1919赴日留学时间_1904年留日学生分布

周恩来的故事,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周恩来求学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1917年至1919年,周恩来赴日本明治法律学校(后来的明治大学)学习。1919年4月,得悉南开学校即将创立大学部,周恩来决定回国学习。

临行前,他把《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书赠给南开同学张鸿诰。9月8日,周恩来注册进南开学校大学部文科学习,学号62号,其后大学部正式改名南开大学。

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9月16日组织成立觉悟社,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用笔名“伍豪”在报刊上发表时评文章(详见词条伍豪事件)。

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等四人领导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被当局拘捕。校方在直隶省教育厅的压力下,开除了包括周恩来在内被捕学生的学籍。

为此严范孙特捐款7000银洋,设置“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和李福景出国深造。

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柏林大学考察学习,在巴黎结识也是勤工俭学之四川人邓小平,成为终生好友及革命伙伴。

扩展资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周恩来周恩来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党的六大以后,他作为实际主持党中央工作的***,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保卫党的中央机关,保护党的大批领导骨干,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支持工农武装割据。

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新经验。

红军长征途中,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根据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前往西安,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中,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负责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坚持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陪同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尔后又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他协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在推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转战陕北、指挥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筹备召开新政协、主持起草《共同纲领》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百度百科-周恩来

缅怀中国地质事业百年发展史上位“殉难”的地质学家

吴凤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一、引言

中国地质事业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技术落后,规模不大。

早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进程中,突出三个特点:①近代的学理论思想的引入;②借鉴与吸收外国地质学家来华进行地质调查的经验和成果;③派留学生去国外“取经”,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师出高徒”效应。

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 2~3 种矿已探明储量,地质矿产专家近 200~3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实施与连续完成《宏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在20世纪中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已从弱到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各学科配套、各兵种齐全的百万大军;在自然矿产利用方面,截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现矿产17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60余种,拥有矿产基地12万多处,创建矿业城市300余座;其中A、锡、锑,以及稀土元素矿等居世界储量第一位,矿产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铁、铜、铅、锌、铝土矿等金属矿虽然也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多为贫矿,实际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产量是我国突出优势,已早有共识,石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贫油国”进入产油大国,据我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资料:全国石油资源总量1086亿t,天然气56万亿m3,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估计可找到的石油量为650亿t,的资源量25万亿m3,探明率仅为24.6 %。

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创立及其学派的形成,早为国际同行所共识,近期在令人瞩目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造山带深部构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国成矿理论方面,新的区域成矿论,指导与促进找矿的突破,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为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技术方面,早已实施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运用先进科技成果:航空遥感、卫星、GPS、红外光谱、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综观上述,当前我国地质事业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跨越,在展示辉煌成就的同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英勇事迹,以A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笔者基于这一目的,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查寻史料,选定10位“殉难”的地质学家作如下的简介,限于所掌握史料,敬请同行补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军”参谋长《地学杂志》主编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09)、《地学杂志》主编。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于南通,1904年投身于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是李大钊同志在法政学堂的老师,多有影响;武汉起义后在北方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担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进军京津途中被叛徒出卖,在古冶被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1912年1月7日殉难,享年44岁。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张謇书写墓志铭:“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显龙山滦州革命纪念园内,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国民政府授予国葬,追赠为上将,并决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纪念碑。

三、中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区域地质学家赵亚曾

照片2 赵亚曾(1898~1929)

赵亚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于河北蠡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勤奋努力,思想进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赏识。在校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进步刊物《晨报》副刊“科学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地质古生物基本理论知识25篇论文,显示出才华“初露锋芒”。1923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历任调查员、技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间,遍及大江南北以及边远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学研究奖励金。6年间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共百余万字,主要有:《中国长身贝科化石》,《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石燕化石》,《中国北部太原系之瓣鳃类化石》等,被古生物学同行奉为奠基性经典之作;在地层方面:专著《华北古生代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对建立华北含煤的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奠定了基础;《扬子江峡谷的中生代》、《中国北部太原群的时代》、《秦岭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与黄汲清合作)等都是开创性的成就;在大地构造方面,发现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揭开了龙门山深断裂的奥秘。

1929年,由丁文江组织的“川广铁路沿线地质考察”大型专业考察队,同黄汲清由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艰险,老一辈地质学家们为中国地质事业,不畏艰险,显现出勇于牺牲的精神。赵亚曾11月15日进入昭通县境25里闸心场住入佛德盛客栈,夜间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已获得的沿途考察地质矿产资料和图件,与匪徒进行了周旋和斗争,不幸惨遭杀害,献出了年仅31岁年轻有为的生命。噩耗传出,地质学界一片悲愤,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等,都为这位颇有造诣的年轻地质学家的不幸牺牲,痛心而惋惜,并留下许多挽词与诗篇!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与纪念赵亚曾为地质考察殉难,特设赵亚曾研究补助基金,奖给对中国的质古生物学作出贡献的学者,从1932~1949年,已有22人获得奖金,其中包括黄汲清院士等十余名院士在内。

赵亚曾殉难后,在原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兵马司15号院内)树立有“赵亚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辽宁本溪市标准地层剖面前树立“赵亚曾汉白玉雕像”,以缅怀他在1926年创建的本溪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地层剖面。

四、中国地质事业创建者、多维学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维科学家,地质学界誉为“地学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对中国早期科学建设多有贡献,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以4篇《科学与玄学》战斗性论文战胜玄学派,为弘扬科学思想,捍卫科学精神作出贡献。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字在君,5岁时进私塾馆,寓目成诵,喜爱诗词,11岁撰成《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13岁时以一篇《汉武帝通西南论》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学,1904年转赴英国,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毕业回国,获得“格致科进士”;1913~1916年任地质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拉开中国地质矿产调查的序幕。

他是中国地质矿产调查早期的先驱者,1911年回国途中,进入云南,取道滇黔湘驿道进行地质矿产考察,1913年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产作了系统调查,发表《调查正泰路附近的质矿务报告》;1914年再去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重点考察了个旧锡矿和东传统矿区;1928年受铁道部的委托,对川广铁路线地质做过调查;1929年组织大规模考察队,进行更系统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紧急矿藏勘探计划,受铁道部部长顾梦余的特别邀请,对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状况进行调查,12月份抵达湖南,湖南地质调查所派王晓青协同,连续在长沙、衡阳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坚持亲下矿井,直到矿洞勘测,特别是对湘潭谭家山煤矿进行了更细致的勘测;在这次考察中,勘测了南岳的高度,凭吊了恩师龙璋纪念亭(咏诗一首)。当晚住入粤汉株韶段路局宾馆,由于连日野外勘察,过度劳累,又患伤风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药片,壁炉烟筒不畅,不幸煤气中毒,治疗过程,肋骨骨折,化脓后,引起发烧,经20余天的抢救与治疗,终无回天之力,于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师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岁。噩耗传出后学界一片哀悼,一些学界名流在不同报刊上发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别是地学界《地理学报》、《地质论评》发表了悼念专刊,其中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追念丁在君先生》长诗,感人肺腑,激动人心!

由于丁文江是地学界的一代宗师,早有《丁文江传》、《丁文江年谱》等专辑出版;在100岁诞辰、120岁诞辰时都举办过隆重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2009年,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专门举办了丁文江120 岁诞辰学术研讨会,笔者在会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学术报告,编入《地质学史论丛》第5号,地质出版社,2009出版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追记的是,初步认定:湖南煤资源丰富,尤以谭家山、耒阳马田墟、宜章杨梅山、粤之乐昌狗牙洞等最有价值。其中谭家山为烟煤,可炼焦,而马田墟一带为华南最大煤田,均为无烟煤,杨梅山和狗牙洞两处煤田尚待进一步勘查,这些煤田距路线较远,运输不便。虽然是短短数日,基本上解决了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分布情况,为此“殉难”,他也付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的生命!

五、西南地质矿产学者吴希曾

吴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鲁,江苏淮阴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初攻农业化学,一年后转入地质系,主攻矿物学和矿床学,1935年毕业,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年,随同王曰伦、熊永先借调于贵州地质调查所,曾入巫峡,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乌江,深入苗寨,遍历黔东各县,除沿途测制路线图与地质考察外,更侧重于金属矿藏的勘测,经他研究过的有:溪万山场、大喇峒,晃县酒店塘、八寨、三河等处的朱砂矿,独山苗林、三河苗龙场、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处之锑矿;下江宰便之磁黄铁矿,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镇远等处的铅锌矿,清溪、平远、八寨、独山、三合永从等之铁矿,梵浄山之金矿,以及卢山翁项之油田。相继进行南岭地质调查,两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

照片4 吴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带开发煤田,2月8日他偕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王德森、测绘员李玉,从长沙出发,乘公路局客车,偱京滇国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阳县境山青铺(西距长沙约80km),军车横冲直撞,客车竟被颠覆,燃起大火,吴等三人,同归殉难,年仅29岁,以逾花甲老父地质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后,地调所所长翁文灏、黄汲清等,特在《地质论评》撰写悼念专文,并高度评价他长期在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对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特别是对震旦纪及下古生代变质岩研究,多有贡献。

在王曰伦先生指导下,总结有关贵州地质矿产资源考察报告多篇:诸如《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简报》,《贵州东部锑矿报告》(1938),《贵州东部铅锌矿报告》,《贵州东部铁矿报告》,《贵州东部朱砂矿》,《贵州梵浄山金矿》,以及《贵州炉山翁顶之油田初勘报告》等;还参与了贵州汞矿的调查与研究,湘西地质矿产调查等。

六、著名地矿师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岳阳人,自幼勤苦,岳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科,1921年毕业,考入东南大学,专攻地质学,从师湛溪矿师。1928年创“中华矿学社”主编《矿业周刊》,筚路蓝缕,多遇艰难,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农矿厅技师,主掌湖北矿产,以煤铁矿为主,兼任象鼻山铁矿处长,终日锐意操劳,成绩尤佳。1935年反对湖北当局出售铁砂给日本,辞职而去,仪表抗议,可见其高风亮节之美德。后受老师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贵州公路处处长,风餐露宿于曫烟瘴雨之境,虽非自己专业特长,工作勤奋努力,深得谌先生之嘉奖。

1936年夏,受资源委员会之聘,以专门委员之名,担任湖北灵乡铁矿探矿与开发之责,在任期间,常困于匪,几遭不测,均不顾自己安危,勘探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绩卓然。

1938年灵乡铁矿工作结束后,奉资委会之命,赴湖南筹备辰溪煤矿,经长沙,同吴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车赴常德,行至益阳山青铺,被军车撞翻起火,同吴希曾等一齐“殉难”,终年43岁。

王德森从事地质矿业十年,公而忘私,勤奋廉洁,充分发挥了地勘专业特长,受到广泛尊重。

七、我国少数地质矿产与矿冶采矿兼优的知名专家闫增才

闫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性格爽朗、坦荡,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矿务大学,后转入南开大学,专攻矿床学、采矿学、冶金学,1926年毕业,获得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先后在六河沟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汉口扬子铁矿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29年参与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时,就读于列日大学(Universite de Lige),从师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专攻地质学与古生物学,1935年毕业,在我国矿冶采矿与地质矿产兼优者实属凤毛麟角。

回国后,先在中福公司任职,后为开发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层与构造的调查与研究,“七七”事变后,随同孙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矿从事煤矿开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为煤田,为嘉阳煤矿开发奠定了基础。1939年任西南经济建设研究所矿业研究员,拟定《西南煤铁研究计划》偕同李邦华、赵家骧调查川康煤铁矿产,足迹遍及宜宾地区28个县,编撰成《大宜宾区煤铁矿产调查报告》。

野外调查归来,身患重病未愈,由于公务需要,急赴重庆,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难,终年39岁。综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学贯中西,学识超群,勤奋努力,任劳任怨,是我国矿冶界与地质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赉志以殁,实可惋惜。

八、我国早期工程地质专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数度南迁,后居广东蕉岭,祖父辈两世侨居爪哇巴达维岛(今雅加达),经商,1910年生于巴达维岛,三岁丧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抚养,梅县广益中学毕业后,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专攻地质学,1933年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由于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间,遍及宁镇山脉,考察了地层与构造;攀登过太行太华,以及一些地质胜境。

毕业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任职,从事于工程地质工作,最早参加四川地质考察团,相继参加西北考察团,赴陕、甘、宁、青、绥五省公路沿线地质工作;1937年,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1938年,调查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运,皖町八莫间之陆运;1939年勘查宜宾昆明间沿线地质矿产,1940年沿川滇东路(滤县至曲靖)及乐西公路(乐山至西昌)调查地质,1941年调查黔桂铁路沿线地质,对河池、南丹、独山等县境内隧道及涵洞施工计划,多有贡献。

同年,参加中印勘测队,由西昌出发经由云南之中甸入藏,顺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宝天铁路局专员亲赴宝鸡天水间研究隧道工程地质工作,行至徽县遭遇车祸,不幸殉难,年仅32岁。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国铁路线和公路线的勘测选线,沿线的桥梁与隧洞的设计,多半都处于他的手,是一位颇具潜力的工程地质的开拓者。同时对理论地质学也颇有造诣,如对全国12个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袭夺与气候变迁的探讨,岩石与土壤之物理性质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约50种,193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中国公路地质概论》,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区域、江淮平原、鲁东丘陵、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闽浙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各区域的工程地质特征;就是考察报告,也是十分精湛,诸如《甘新公路地质调查报告》等。

林先生毕生喜爱旅游,走遍全国23个省区,行程30余万里,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年轻地质学家,英才早逝,实乃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损失!

九、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许德佑

许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苏丹阳人,苏州中学毕业(1927),青年时代爱好文艺活动,曾参加田汉、洪深主办的“南国剧社”并担任导演和编剧。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旋即赴法国巴黎留学,1931年进入巴黎蒙伯里大学地质系,从师著名古生物学家乔纳德(Jolend)专攻甲壳化石,从师门契柯夫(Men-hikoff)专攻珊瑚化石,成绩尤佳,被吸收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3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在法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就已发表两篇论文,受到称赞。

照片5 许德佑(1908~1944)

1935年学成归国,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晋升为技正,专攻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颇有造诣。

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助理书记(1942),《会志》编辑(1937~1944),1941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等职。

1944年4月,偕同陈康、马以思到黔西从事地质调查途中,在贵州盘县啨隆黄厂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质学家同时“殉难”,许德佑年仅36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许德佑短短十年间,足迹谝及江苏、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特别对贵州有关地质古生物调查与研究更深,著述丰厚,达74种(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为地层古生物,诸如:《中国南部三叠纪化石新材料》(1938)《中国南部海相三叠纪化石之研究》(1939)《贵州之三叠纪地层》等。

2006年9月30日,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开园会上,特别追念了1944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在关玲发现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标本,1949年经穆恩之院士鉴定后,定名“许氏创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轻有为的地质学家陈康

陈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广东番禺人。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文理学院博物系,其毕业论文《广东连县东部地质》,曾受聘于两广地质调查所,随同莫柱荪等赴乐昌九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发表《乐昌九峰地质》,经杨钟健审阅,特加赞赏,又经黄汲清、李承三的推荐,1942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同许德佑研究贵州西南之三叠系,发表《贵州西南部三叠纪》、《贵州青岩化石之探讨》等。1943年响应黄汲清的倡导,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化石标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艰巨的工作。1944年在贵阳参加了第20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后,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调查,中途遇匪惨遭杀害,年仅29岁。

照片6 陈康(1916~1944)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十一、在校期间曾获得“朱森”奖学金的女地质学家马以思

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九一八”后迁回内地——上海。自幼好学聪慧,就读于同济高中,抗战后,随母返川。1939年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尹赞勋、许德佑的指导下,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曾发表《黔北桐榟县三叠纪动物群》。

照片7 马以思(1919~1944)

马以思女士自幼学习日文,通晓英、德、法、俄几国文字,经历学校考试,有28次获得第一名,实堪称著。因此,曾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林 森(主席)奖学金,是一位出类拔萃女杰。1944年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中途遇难,年仅25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其中突出女地质学家),从1944年起获得殊荣的女地质学家有:侯佑堂、池际尚(院士)、郝诒纯(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刘东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矿和管理才能的地质学家张莘夫

张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张春恩,出生于吉林德惠(今九台县六台村),其父张雅南贡生出身,攻读宪政学院法律专业,民国肇兴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曾任徐世昌总统府顾问、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务院议员。受家庭影响,1919年到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曾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相识,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的道理,“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北平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执旗领队,带头呼喊口号,颇有气势。1920年通过留美官费考试合格,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后又进入密歇根工科大学专攻矿冶,毕业后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

照片8 张莘夫(1898~1946)

1929年学成归国,由于热爱设家乡,主动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矿(今属黑龙江),出任矿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他的地矿理论和管理才能,使俄国人撤离后几乎停产的煤矿,得以很快地恢复生产,日益振兴。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关内,历任河北唐山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矿总工程师,甘肃天水煤矿矿长兼总工程师、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矿矿长、山西大学校长、中央实业部长、经济总署副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出任金属矿产管理处处长等职务,主持内地汞、锡、A等的金属生产,成绩卓越,展现出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地质学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带领技术人员(7人)赴抚顺,交涉接收抚顺煤矿,当时抚顺由民主联军管辖,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阳途中,行至抚顺以西李二石寨车站被劫往南山枪杀,终年48岁。

有资料说:毛主席得知张莘夫被害后,曾惋惜地说:张是世界上少数地质专家中之一(大意)。张莘夫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多次去北大图书馆共同探讨救国之道。

事件发生后,苏联、国民党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说法,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处于苏军占领,内地各界对苏军拆迁工矿设备、机械行为,早有不满,加之,又揭露出损害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秘密签订,于是在2月11日内地各大城市:重庆、上海、南昌、北平、汉口、杭州等举行反俄示威大游行,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张莘夫之子 张立刚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经常在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朱森(1902~1942)虽然不是死于地质矿产考察途中,但从追悼会上的众多挽联和挽词,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笔者也就借此对他做点滴介绍。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县,自幼聪慧,喜读中国古典诗词,奠定下良好的文学素养。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校期间学习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学和的史学,教师中还有何杰、王烈、赵亚曾等,指导地质实习的还有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教育。在校三年级时,发表了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会志》),博得好评。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间,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岭东段地质,南岭地质,南京附近地质,相继发表10余篇论文。

1934年,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赴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地文学方面从师约翰逊(D.W.Johson),在地史学方面,从师凯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鲁大学,从师舒赫特(C.Schuchert),学习古生物学。1936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张更结伴,自驾车“汽车地质”历时两月,行程19560km,他们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考察了大半个美国,了解认识各地地层与构造,还特别研究了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大盐湖等地质名胜。

十四、结语

以上12位地质学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质矿产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难的,其中有的是年仅20余岁的初露头角地质学家,为国家勘查矿产资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回顾我国地质矿产事业近百年发展史之际,用最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一方面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他们勇于承担任务,不怕牺牲的美德。这也是笔者花费近半年的时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李大钊的资料。详细的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问题。10月成立北京***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为中国引来天火

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 李大钊一锤定音:“叫***!”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 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1927年4月 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 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

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中国***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

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

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 “狗”,毫无畏惧。

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

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周恩来生平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资料,李大钊介绍 字体:小 大

李大钊资料,李大钊介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5540 更新时间:2006-10-18

人物姓名:李大钊

***员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主编。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大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1919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19年8月写《再论问题和主义》,批判了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在中国***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1926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遂于1926年3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等。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1919赴日留学时间”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留学指南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留学指南网www.liuxue678.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2018美国留学时间规划_2018美国留学时间规划表格

下一篇:2017年德国留学时间_2017年德国留学时间表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留学指南网
返回顶部